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桃花源記 - Coggle Diagram
桃花源記
原文
.原文第1段
.語譯第1段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捕魚維生,一天,他沿著溪水划船往前走,忘記走了多遠。忽然碰到一大片桃花林,兩岸幾百步,竟然沒有一棵雜樹,青草芬芳鮮美,落花繁多紛亂;漁人覺得十分驚奇。再向前走,想走完桃花林。桃花林的盡處,就是溪水的源頭,發現有一座小山。山有個小洞口,好像透著點光。於是漁人便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
.原文第2段
.語譯第2段
洞口剛開始很窄,只能容一個人通過;走了幾十步,突然開闊明朗。只見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整齊。有肥沃的田地、幽美的池塘和桑樹、竹林。田間小路交錯通達,雞鳴狗叫,隨處可以聽見。在裡頭的人,往來耕田作活,男女所穿的衣服全像外國人;老人和小孩全都安適逍遙,自得其樂。他們看到漁人,大吃一驚,問他從哪裡來,漁人詳細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家裡,擺酒、殺雞、做飯請他吃喝。村裡聽說來了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自己的祖先因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兒和同鄉人來到這塊和外界隔絕的地方,從此再也沒有出去過,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漁人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一件一件全部詳細地告訴他們,他們既驚奇又感嘆。其餘的人也都分別邀請漁人到他們家去,準備酒飯招待。逗留了幾天後,漁人要告辭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告訴他說:「這裡的事,不值得對外面人說!」
.原文第3段
.語譯第3段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都做了標記。到了郡裡,就去拜見太守,報告自己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去,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結果卻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了。南陽有位劉子驥先生,是個清高的人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畫好,打算去尋找,可惜還沒實現,不久就病逝了。以後就再也沒有人去尋過這個桃花源了。
-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沿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作者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南北朝
陶潛,字淵明,晉時偉大的詩人。人格高潔,早年因家貧出仕,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而歸隱田畝,躬耕自給。詩文自然質樸,韻味雋永,與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相異其趣。對唐以後的詩歌創作有重大的影響。
陶淵明流傳至今的作品有詩一百二十餘首,另有文、賦等,人們將他稱作「田園詩人」。他最著名的作品為《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和諧美好且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使得桃花源與烏托邦齊名,都代表了一個美好的幻想。
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上級派一官員到彭澤視察,有人深知此事馬虎不得,勸陶淵明好生準備,不料陶淵明卻說「我不能為五斗米俸祿,卑躬屈膝,向鄉里小兒彎腰行禮!」當即脫去官服,辭官回老家去了。從此決定不再做官。後世用「不為五斗米折腰」表示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名利奔走。
總結
-
《桃花源》對人類社會有所批判。桃花源中人的生活,與外界並無太大分別,一樣是「往來耕作」,「屋舍儼然」,所不同的是,桃花源居民能和睦相處,「怡然自樂」。桃花源中似乎沒有村社一類的基層組織,又因與世隔絕,外界一切機構組織都無由對之施用權力,人們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狀態中。文章寓意是,外界社會賴以支撐的社會制度,恰恰是人們不能幸福美滿生活的根源,一切政治、制度、機構都是多餘的,乃是破壞和平安寧的根源。[2]
補充
-
-
桃花源究在何地抑或存在與否,古今異說紛紜。《通典》卷一百八十三:「朗州今理武陵縣。 春秋、戰國時皆屬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漢高更名武陵郡,後漢、魏至晉皆因之。晉趙廞問潘京云:『貴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郡,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數為所攻,光武時移東出,共議易號。傳曰止戈為武,詩稱高平曰陵。』《武陵記》桃花源,即此地也。」
近人陳寅恪在〈桃花源記旁證〉中博引《水經注》、《元和郡縣志》等地理著作,認為桃花源記有記實成份,「桃花源之紀實之部分乃依據義熙十四年劉裕率師入關時戴延之等所聞見之材料而作成。」「《桃花源記》寓意之部分乃牽連混合劉驎之入衡山採藥故事,並點綴以『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成語所作成。」「古今論桃花源者,以蘇氏之言最有通識。洪興祖釋韓昌黎《桃源圖》詩,謂淵明敍桃源初無神仙之說,尚在東坡之後。獨惜子瞻於陶公此文中寓意與紀實二者牽混不清,猶為未達一間。」總結〈桃花源記旁證〉一文以討論塢堡開端,推論考出「真實之桃源在弘農山谷中,而不在南方之武陵」。
-
-
《桃花源》對人類社會有所批判。桃花源中人的生活,與外界並無太大分別,一樣是「往來耕作」,「屋舍儼然」,所不同的是,桃花源居民能和睦相處,「怡然自樂」。桃花源中似乎沒有村社一類的基層組織,又因與世隔絕,外界一切機構組織都無由對之施用權力,人們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狀態中。文章寓意是,外界社會賴以支撐的社會制度,恰恰是人們不能幸福美滿生活的根源,一切政治、制度、機構都是多餘的,乃是破壞和平安寧的根源。[2]
-
-
-
話劇
台灣導演賴聲川與妻子丁乃竺創作了《暗戀桃花源》,於1986年首演,至今已演出31年,先後有9個版本,金士傑、丁乃竺、林青霞、李立群、黃磊、孫莉、袁泉、何炅、謝娜、趙蕙梓等眾多演員都有先後出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