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當代教育哲學, 未來主義(1970)
對未來先有充分準備, 反學校化
教育的無政府主義, 實在論, 實用主義(杜威), 新士林哲學
…
-
未來主義(1970)
對未來先有充分準備
-
已開發國家教育問題
1教育與時代現況脫節
2政府對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過度樂觀(錄取率高,但素質不一定好)
3政府對教育資源運用無良好規劃
4教育制度本身天然惰性(教師教的是舊經驗、舊東西,極少數會一直更新知識庫),無法回應外在世界的快速變遷
5社會傳統包袱拖累教育發展(觀念保守、傳統知識)
6教育的選擇性太低(大家都教一樣的)
-
-
代表:
杜佛勒《明日教育》Learning for Tomorrow
米勒(W.M. Miller)的〔第三波與教育的未來〕(The Third Wave and Education`s Futures)
盧賓(L. Rubin)的〔教育的未來:明日教育的展望〕(The Future of Education: Perspectives on Tomorrow`s Schooling)
-
未來教育趨勢
1興起各種學校運動,如開放學校、沒有圍牆的學校、自由學校、多元文化學校、迷你學校、衛星學校、延續學校等
2規劃富有彈性及挑戰的教學方案,如個別化教學、多重學習、主動尋求答案、彈性日課表、兒童主動性...
-
-
實用主義(杜威)
進步主義(1920-1950)
兒童、問題解決
教育人本主義
(人文主義)
自我實現
-
-
-
-
學校制度的形式
1開放的教室:活潑多變的空間,泯滅隔間、無圍牆的學校。課程編排也應呈現開放精神。
2自由的學府:發展自由的兒童,使其能自我實現。毛毛蟲學院、森林小學
3沒有失敗的學校:(格雷瑟)學校提供愛與發展自我價值的最佳教育方式。
-
-
-
-
教育原理
1.兒童中心、興趣中心
2.學生是主動而不是被動的
3.教師的角色是顧問、嚮導和旅遊伴侶
4.學校教育應該貼近生活與社會(有效用即真)
5.教室內的活動應集中在問題的解決(克伯屈:設計教學法)
6.學校的群體氣氛應該是合作而民主
7.促使學生自治,自由討論,培養民主素養
-
-
重建主義
教師;學校教育
-
-
思想
1認為學校應主動引導社會改革
2又稱社會重建主義
3哲學基礎建立在實用主義之上
4受演化論、衝突論、轉化論影響
5強調與社區合作,及社區資源的利用
6課程強調社會的需要優先於個人的需要。
7將社會革新的任務寄託於學校和教師身上,主張教師有以社會改革為重的理念,才能守護民主社會的傳統。
8教導學生批判省思、解決問題及改造社會的知能。
9課程是助長批判思考技能的工具。
10教師應發揮形塑學校課程的權利,和轉化課程政策的中介角色功能。(轉化論)
教育原理
1只要國與國之間放棄物資的爭奪,致力於合作,烏托邦是可能來臨的
2正式教育是重建社會秩序的主導力量。(學校要成為改造社會的積極力量)
3教學方法必須建立在民主的原則之上(行動須以能解決人類問題為依歸)
4正式教育須主動教授有助於社會變遷的內容
-
補充
1教師應承擔強制外塑性質的教育責任(教師將來可成為指導社會發展的重要社會力量,透過專業組織,對學校教育內容有最大程度的控制權)
2教師應形塑學校課程內容
3教師應透過組織銜接學校和社會的鴻溝
4教師應配合社會問題和時代需要等課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