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記憶的模型與歷程 - Coggle Diagram
記憶的模型與歷程
記憶的結構
工作記憶
動態處理訊息的歷程(短期記憶為靜態儲存)
Alan baddeley - 整合性記憶模型
central executive(2011新版只剩與事件緩衝器相連)
協調注意力的活動與支配反應
高層次推理與操作
涉及前扣帶迴、左前額葉皮質、左下部頂葉、尾狀核
phonological loop(2011新版與事件緩衝器相連)
發音抑制(articulatory suppression):抑制覆誦會難以處理與記得閱讀的訊息
visual-spatial sketch pad(2011新版與事件緩衝器相連)
episodic buffer(事件緩衝器)(2000年新增)
連結來自輔助系統與長期記憶的訊息
兩子系統的中介介面
將多重訊息來源整合成一連貫事件
長期記憶中被活化之部分,其中包含短期記憶
Cowan - 工作記憶
只能保留注意力焦點中四個被活化的chunking
視工作記憶為有限資源,將資源分配給需被保留的項目
工作記憶是長期記憶中高度活化且易取得的部分
長期記憶持續活化,中央執行監督注意力系統,最後活化記憶的一小部分是短暫的感官知覺
層次處理模型(LOP)
對字的處理由深而淺:物理(形)<聽覺(音)<語意(義)
精緻編碼策略
項目本身精緻化
項目之間精緻化
處理層次深淺(編碼的精緻度)才是儲存關鍵
記憶的鮮明性強調編碼的重要
the von festorff effect雷斯托夫效應
flashbulb effect閃光燈效應
自我參照效應(self-reference effect)
與自我有關的描述會有較佳的回應(有精緻的自我基模)
缺點
循環論證
無法解釋有時押韻比語意更容易記住
修正:收錄的編碼如果和提取的方式一致,則表現越好
三結構模型-Atkinson、Shiffrin
短期儲存
chunking使記憶容量變有彈性
視覺4個
聽覺7加減2個
Murdock - 系列位置效應
回憶率取決於在列表中的位置
初始效果(primacy effect)
新近效果(recency effect)
支持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是兩獨立記憶
中間位置表現較差可用干擾論解釋(前、後向干擾)
平均保留30s
長期儲存
遺忘
記憶的建構特性會造成記憶的扭曲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遺忘在學習後立即開始,一開始速率快後來趨緩
痕跡消退論(trace decay theory)
反對痕跡消退論
Nelson - 再學習時比新學習記得多
Ebbinghaus - 再學習比初學快
Penfield - 刺激患者腦部喚醒久遠記憶
感官儲存
Sperling - partial report procedure
Iconic store消退很快也易受干擾
其實能獲取視野中所有字母,但礙於報告技術而難以全部回答
Averbach、coriell - partial report paradigm
每列八個字母,只需報告有cue(bar)字母,正確率高
後向視覺遮蔽(backward visual masking)(cue用圓圈)
SOA,效果與bar相同
SOA=100ms,回憶率下降
SOA>100ms,回憶率再度上升
總結
持續
0.25~0.5s /0~18s /無限
容量
所有感官經驗/7加減2/無限
編碼
感官特定形式/語音為主/語意為主亦可視聽
其他多重記憶系統
Squire將記憶分為陳述(外顯)與非陳述(內隱)
H.M.先生
Tulving提出語意與事件記憶是兩種外顯記憶
支持
雙重分離
語意與事件記憶所涉及的腦區不同
不支持
認為事件記憶只是語意記憶的特殊形式
二結構模型
消退論(decay theory)
即使沒有其他干擾,訊息也會隨時間消失
干擾論認為幾乎不可能創造零覆誦的環境,插入作業也會對記憶造成干擾,因此並非時間造成
干擾論(interference theory)
Waugh、Noman - Serial probe technique支持
訊息消失是干擾項目的數量決定,與時間無關
二結構模型(短暫VS永久)
訊息如不覆誦則無法保留之原因
消退論
干擾論
William james
primary memory初級記憶(暫時)
1950稱short-term retention短期保留
secondary memory次級記憶(永久)
Peter、peterson實驗
支持干擾
干擾項(倒減三作業)數量多的回憶率較差
支持記憶是多重結構模型(multi-store model of memory)
支持消退
時距短的回憶率較好
聯結論模型
漫延激發
可解釋促發效果
根據PDP,概念表徵在節點間活化
DRM典範探討假記憶的形成
記憶的歷程
提取(retrieval)
短期記憶提取
系列處理(會)
竭盡式提取
自我終止式提取
平行處理(不會增加反應時間)
長期記憶提取
可獲得性(availability)
訊息成功儲存在長期記憶
可及性(accessibility)
觸及長期記憶中訊息的程度
自由回憶與給線索
長期記憶的遺忘及扭曲
自傳式記憶
自尊對自傳記憶有影響
目擊證詞的研究(Loftus)
記憶的建構性質
重建
建構
top-bottom
Bartlett - 鬼魂的戰爭
受到自身基模影響對故事的理解與記憶
列隊指證問題
不注意視盲
misinformation effect
兒童目擊者
兒童的記憶特別容易扭曲
壓抑的記憶
容易被植入
被喚醒的記憶也很難證明是對是錯
固化(consolidation)
睡眠
REM對記憶固化及弱化不重要訊息有幫助
REM時海馬迴會再度活化,也與額葉交換訊息
海馬迴
杏仁核提供情緒訊息強化記憶(閃光燈效應)
長期記憶固化到顳葉,基底核為程序性記憶,小腦為古典制約
當中的齒狀迴為形成記憶的重要區域
與空間記憶也有關
Water maze
覆誦
維持性覆誦
精緻性覆誦
分散練習比集中練習佳(間隔效果)
間隔效果原因
每次編碼脈絡不同
涉及睡眠固化歷程
組織訊息
記憶術分類
記憶策略
語文記憶術
視覺圖像記憶術
是否結構化
編碼記憶術
組織性記憶術
記憶術的理論
聯結網路(促發效果)
記憶基模(新的訊息與既有知識做聯結)
收錄特定原則(訊息初編碼方式)
後設記憶與後設認知
後設認知
執行控制
使系統在歷程運作上仍能維持整體功能
是種認知調節的形式
導引各階段的活動
自我調整
口語陳述
別人調整
後設記憶是後設認知的一部份
脈絡效應
知識脈絡
專家VS新手
專家有更精緻的基模
專家有適當的後設認知策略
編碼特定性
編碼與提取脈絡一致時有較好的提取效果
脈絡影響編碼、儲存、提取
編碼(encoding)
短期編碼形式
Baddeley主張短期記憶主要以聽覺儲存
Conrad的實驗(聽覺編碼證據)
長期編碼形式
LOP也提到語意處理深所以記憶表現較佳
並非單一編碼方式,是看情況使用不同編碼
再認測驗、自由回憶(語意編碼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