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課程意識形態 - Coggle Diagram
課程意識形態
精粹主義
學科取向
Bagley(巴格萊)等人
過去的文化遺產中選擇文化精粹
重視基本學科學習
課程即科目
博雅教育
教育方法強調形式訓練(沒實務)
感官、記憶、認知、推理思考
教科書中心,教師忠實呈現
優:專家規劃:組織、能力差的老師易駕馭駕馭
教育=精粹文化媒介
理性的教育思想
缺:過度依賴教科書、缺乏教學創意、誤將教科書內容當成是真實的生活世界、知識商品化
經驗主義
學生取向
重學生的需求與興趣
學生是主動的學習者
教師如同園丁
責任是去發現學生的興趣與經驗,以此為基礎建立教學活動
活動內容不是能事先硬性規定的
學習經驗=個人和環境交互的結果
活動課程&經驗課程
依照心理順序,組織學生的學習經驗
做中學、問題解決法
教育即生活/學校即小型社會
教學活動是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計畫的
教師應考慮學生的社會層面 (社交、非社會文化環境)、心理層面、情緒層面和生理層面的成長
重非正式課程和潛在課程在課程
英:夏山學校 /美:自由學校 /臺:森林小學
缺:易流於放任。未符合社會需求流於放任。未符合社會需求
社會行為主義
社會取向
啟蒙了社會適應&社會重建的課程設計理
課程即計畫
事前規劃設計
2種觀點
協助學生適應現有的社會秩序
社會重建取向(積極面向)
獲得覺醒、增能、行動的學習歷程
學校是公民社會實踐的現場、有社會改造的責任
以社區資源為素材、社區議題為核心的鄉土教育課程設計
爭議性問題
如:重新審視8+9文化並提出解決辦法
以社會功能、社會問題、社會價值為核心
服務社會
課程設計由專家或學校教師來策劃
Caswell(卡斯威爾):社會功能法
以「核心課程」為主軸,貫通任何領域與學年
決定社會核心問題
缺:忽略個人、少數文化、課程多樣性
科技主義
目標取向
巴比特 ( Bobbitt) &查特斯 ( Charters)
承襲 英 斯賓塞:教育為生活的預備
科學是一種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活動分析法
工作分析法
偏職業能力(如:高職)
明智地控制與利用自然世界的基礎
技術:問題→目標→解決
優:明確、詳細的教育目標
缺:一昧地接受社會的既有秩序 /難顧及情意領域
教育投資必須產生相應的教育效果(教育成果要很明確)
主張課程設計是技術性活動(轉化目標)
課程即生產線
標準化
學生是商品/老師是工人/學校是生產線/課程設計者是工程師
專業主義
課程即研究假設
教育專業知識為依據
布魯納 ( Bruner)、皮特思 ( Peters)、史點豪思 ( Stenhouse) 與艾略特 ( Elliott)
強調師生在
教室教學互動
過程的「
教育歷程
」之重要性
重視教師的教室層次(在教室的情境中)
引導學生質疑思辨、教師反省教學
不同人的「理念的課程」
建議的課程
有限、不完整
學校的課程必然與意識形態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