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西洋教育史 - Coggle Diagram
西洋教育史
玖、 十九世紀的教育
一、康德
笛卡兒理性主義
洛克經驗主義
二、何銳斯.曼
美國公共教育之父
三、斐斯塔洛齊
教師如園丁,學生如花木
頭銜
歐洲國民教育之父
教育界的麥加
平民教育之父
(一)教育愛
將愛施予價值層次較低
對象應為全體兒童
(二 )教育活動
初等教育領域的哥倫布
現代小學教育的鼻祖
(三)、著作
《隱士之黃昏》
學要循序漸進
家庭教育是人之教育基礎
葛姝/葛楚特 系列
《賢伉儷》
家庭教育
社會教育
社會進步
教育
《天鵝之歌》
和諧發展
《論人性在自然的發展過程》
道德人
四、教育觀念
1.自然主義啟發
重感官與工作教學
教育主要三個元素
心
德育(情感的教育)
均衡發展
頭
智育、心智
手
體育
2.教育教學同等重要
非教師給予學生能力
教師僅查看外力阻礙、擾亂自然的發展程序
養成多方興趣
3.令譽
只為人人,不為自己
人中之神,神中之人
事事為人,無一為己
4.直觀教學理念
5.奧斯威哥運動
四、赫爾巴特
(一)教育基礎:倫理學
1.道德觀
仁慈
完美
個人道德行為
權利
社會道德行為
內心自由
公平
2.道德教育內涵
(1)多方面興趣
知識興趣
人與事
經驗興趣
思辨興趣
知識興趣
審美興趣
倫理興趣
人與人
同情興趣
社會興趣
倫理興趣
宗教興趣
(2)教學科目及教材內容
(二)將教育學奠基在「心理學」的基礎上
心理學特色
統覺論
(三)提出 系統教學法
四段教學法
(四)普通教育學
(五)文化複演說
(六) 教育性教學
知識傳遞
主知主義
品德培養
五、福祿貝爾
幼稚園教育之父
學校如花園,教師如園丁,學生如種子(嫩苗)
(一)幼稚園
(二)自我活動
壹、希臘的教育—文雅
一、斯巴達教育
二、雅典的教育
(一)英美學校詞源
(二)廣博教育
(三)生活教育實施
(四)教師、教僕
三、重要的哲學家—希臘早期哲學家
泰利斯
水
亞納西曼尼斯
氣
恩皮德克利斯
地氣火水
畢達哥拉斯
數
赫拉克拉圖斯
火
安納撒哥拉
無數
集大成:迪墨賽克利塔斯 :star:
四、希臘三哲
(一)蘇格拉底
1.為學態度
(1)自我反省與沉思
(2)虛心求教不恥下問
(3)求知若渴,殉道不悔
(4)有教無類
2.教育理念
(1)無知之知—知即徳
(2)詰問法、問答法
(3)知識論
(4)名言
(二)柏拉圖
1.哲學理念
觀念世界
現象世界
(1)主智主義
銀質
銅質
金質
(2)認知三層次
第二層、感覺
第三層、知識
第一層、幻視
(3)知識四層論
幻視
具體實物
抽象觀念
形式
(4)超越
《理想國》洞穴喻
2.教育學說
(1)民主政治配合菁英教育
(2)設立學苑
(3)功能主義式的教育模式
(4)蓋吉氏的魔戒
對話論
慾望全力
人有道德?
絕對權力
(5)《理想國》
烏托邦
哲學王
(6)知識即理解
(7)美感藝術
(8)存理去情
(三)亞里斯多德
1.哲學理念
(1)心性三分法
動物性
人性
植物性
(2)潛能姓到實現性的過程
(3)中庸道德哲學
(4)知識觀
四因說
形式因
動力因
質料因
目的因
(5)潛能與實現說
實體變化類別
質
量
空間
2.教育思想
(1)萊錫姆
逍遙學派
折衷主義
(2)將個人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
身體發展
個人心靈中非理性發展
理性發展
理性
實踐理性
技術或藝術創作理性
理論理性
(3)演繹法
定言三段論
小前提
結論
大前提
定言術句四類型
(4)心靈文雅教育優於肉體職業教育
3.道德哲學觀
(1)傳統德行論
(2)正義
補償性正義
分配性正義
(3)德行觀
理智德行
倫理德行
4.名言
(五)古希臘詭辯者
2.兩難論式教學
教師專業越高,收取費用越高
3.教育思想
1.普泰格拉斯「人為萬物的尺度」
艾蘇格拉底
(四)希臘哲學學校
1.斯多亞學校
斯多葛學派
知諾
2.伊園(花園)
伊比鳩魯學派
伊比鳩魯
肆、歐洲中古大學成立
一、藝徒教育與行會組織
(一)藝徒教育
技師
師傅
學徒
(二)行會組織
1.開啟教師證照之先例
2.大學產生
二、歐洲中古大學建立
(一)母大學
1.法國巴黎大學
神學
2.義大利波隆納大學
法學
3.義大利沙列諾大學
醫學
(二)大學師生特權
遷校自由
免稅免役
司法審判權
教師的參政權
審定教師資格權
三、大學課程
法學
醫學
文學
神學
三、教父哲學
(二)神學居於萬學之上
(三)鮑愛西伍斯
聯繫哲學神學
中世紀哲學之父
(一)教父
古希臘羅馬哲學
新柏拉圖主義
聖經
四、士林哲學
新柏拉圖主義
混合性的折衷主義
教父哲學
以哲學思維理解神學
捌、啟蒙運動的教育
一、經驗論
(一)經驗主義
由感官習得
洛克
心如白紙
心物二分
學習來自後天影響
(二)心靈陶冶的教育目的
洛克
人之好壞由教育而定
教育萬能
紳士基本教育
二、自然主義的教育目的
盧梭
返回自然
(一)自然主義
教育的中心是兒童
(二)教育著作
2.自然教育
十二歲前
消極教育
實物教學教育
尊重兒童價值教育
女子教育觀
3.對兒童的看法
反對「毒」本
唯一推薦「魯賓遜漂流記」
4.自然懲罰說
不當行為
自然因果
1《愛彌兒》
性善說
人之教育三途徑
自然的教育
事物的教育
人的教育
5.理想教師圖像
影響斐斯塔洛齊
教育愛
6.教育思想
7.教學原理
8.本真性
自身選擇>普遍道德原則
受影響者
福祿貝爾
蒙特梭利
斐斯塔洛齊
自然主義兼浪漫主義
三、啟蒙運動的教育改革
(一)國家主義教育運動
(二)泛愛主義教育運動
巴斯道
根據自然的泛愛學校
薩爾茲曼
(三)康拉地主義教育運動
(四)新人文主義教育運動
1.特拉普
2.費希特
3.洪保德
4.黑格爾
四、啟蒙教育著名學者
(一)伏爾泰
(二)狄德羅
百科全書
貳、羅馬的教育—博雅
一、羅馬教育
中學教育
修辭學校
小學教育
二、重要的哲學家
(一)西賽羅
西方第一位提出終身教育者
教育思想見解
西賽羅主義
其文體優美影響人文主義運動
教育目的
雄辯家
(二)坤體良
羅馬的孔子
2.教育目的
辯者要有百科知識
修辭學教授
3.教學遊戲
反對體罰
1.教育型態
重視學校教育
4.外語先教
先希臘再拉丁
三、羅馬七藝
前三藝
修辭
邏輯(辯證)
文法
後四藝
算數
幾何
天文
音樂
參、中世紀的教育
一、跟教會有關聯的教育活動
(一) 教區學校
(二)寺院學校
二、世俗的教育活動
(二)基爾特
行會工會
(三)大學教育
(一) 騎士教育(武士教育)
三、重要的教育家
(一)聖.奧古斯丁
基督教哲學之父
知識來自上帝
(二)聖.多瑪斯
伍、文藝復興的教育
1.文藝復興起因與特徵
(一) 起因
2.富賈治者的支助
商業帶動中產階級崛起
3.古籍大量出土
西賽羅、坤體良作品出土
1.時人對社會的反動
反動以神為本
4.肇始人物提倡
佩脫拉克
提出:人的思想代替人的思想
第一位現代學者及文學家
文藝復興之晨星
人文主義之父
(二)特徵
1.再生
人文主義運動
2.美的生活面
藝術作家
達文西
米開朗基羅
3.地方語言從事文學著作
但丁
義大利文寫《神曲》
薄加邱
義大利文作《十日談》
義大利散文之父
馬丁路德
日耳曼語作《聖經〉
促成西方識字運動
國民教育之父
4.博雅教育
5.重視生活價值觀
二、教育主張
(二)強調古典
競相模仿西賽羅文體
(三)人文主義
以人為本對抗神本思想
教人比教書更重要
人品比專才更重要
使一個人更像人(教人成人)
鄉立優於懲罰(反對體罰)
人文學校→今 中學 學制
(一)回到古代
回到希臘羅馬的學術思想
三、重要教育家
(二)伊拉斯莫斯
1.主張博雅教育
2.注重體育教學
3.語言是所有學科中最重要科目
(三)蒙泰因
強調旅行體驗的教育意義
(一)維特瑞斯
歡樂學舍
陸、宗教改革的教育
一、教會改革原因
教皇帝王爭權
教會四分五裂
教會生活奢華斂財
禁止閱讀聖經
二、新教教育論點與教育主張
(一)路德教派
2.布肯哈根
推展識字運動
日耳曼國民學校之父
3.梅藍克吞
倡人文教育的拉丁文法學校
日耳曼先師
1.馬丁路德
人人可以讀、解釋聖經
翻譯德文聖經
促成西方識字
主張教育制度免費且由國家辦理
(二)喀爾文派
響應路德教派
三、舊較教育改革
3.小學校
2.兄弟會
1.耶穌會
柒、唯實主義的教育
一、唯實主義的代表人物
(一)笛卡兒
1.我思故我在
2.夢幻論證
第一位現代化的哲學家
3.《哲學原理》
(二)培根
1.新工具
(2)否定表
(3)程度表(比較表)
(1)確認表
(4)例外表
近代科學之父
第一位現代化科學家
2打破權威偶像
(1)種族偶像
(2)洞穴偶像
(3)市場偶像
(4)劇場偶像
3.方法注重
(1)蜘蛛
(2)螞蟻
(3)蜜蜂
4.知識即是權力
二、唯實主義的派別
(二)社會唯實主義
1.蒙泰因
愚夫遊西盪東,遠勝愚夫待在家中
2.洛克
(1)知識論
人心像一張白紙(一塊白板)
觀念來自後天經驗
經驗管道
感官知覺
反省知覺
(2)教育主張
理想紳士三育
體 身體鍛鍊
德 品德教育
以理培德
智育
3《教育漫話》
自由
紀律
(三)感覺唯實主義
2.康美紐斯
(1)泛智論
廣泛科學智慧
《世界圖解》
主張教育應促進相互了解避免戰亂
(2)學校具體教育措施
理想教育階段
母親學校
國語學校
拉丁學校
2 more items...
七歲~十二歲
1 more item...
出生~六歲
生活基本技能
應培養能力
感官知覺
想像
理解
1 more item...
全民普及教育
人類天性
道德
宗教
知識
3赫維帝悟斯
教育萬能之說
1.威夫斯
教學應用感官主人:兒童
(一)人文唯實主義
1.拉德凱
2.穆爾卡斯特
三、唯實主義對教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