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U4-1 向外遷徙的華人 - Coggle Diagram
U4-1 向外遷徙的華人
華人移居世界各地
到南洋謀生
工作與角色
礦產開採 ex:1874英國引進
華工至馬來半島採礦
受雇服務業或手工業
華商李光前在新加坡經營橡膠業
對新加坡橡膠有很大的貢獻
熱帶栽培業 菸草、橡膠
與殖民政府有良好關係
林文慶種植橡膠 也曾擔任政府要員政商往來密切
排華事件
瓜分當地人工作機會或位居當地優越地位
社會動盪
華人最先受到迫害
輕則限制華人入境和提高稅捐
重則激起排華運動
例子
1965印尼 因華人經濟上優越
發起排華運動
馬來西亞在法律政策上
如教育、就業機會和稅賦
在日本貿易
19中 日本結束鎖國
開設中國-日本的定期航班
浙江、江蘇、江西、福建、廣東
等地商人開始往日本經商
也在神戶長期成立會館、學校
隨甲午、日俄戰爭後 華商優勢消退
日商隨日本擴張而向外開拓貿易範圍
日本政府實施不公平待遇
華商改利潤低、本金少的
海產雜貨的進出口貿易
1930年代 中日戰爭和世界經濟不景氣 華商發展逐漸式微
移居北美
華工待遇
因19世紀中 廢止黑奴卻需要大量勞工 所以引進華工
開墾農地、興建鐵道、挖掘礦產
華工工作、居住環境差 薪資低 飽食難 工時長
華工廉價 耐吃苦 當地也有嚴重的種族歧視
招募華工導致白人勞工不滿
例子
1848 加州發現金礦 人數持續上升
1850年代 華人在加州總人數的1/10
1860年代 興建東西橫貫太平洋鐵路
吸引了14000華工 但薪資低 工時長
排華法案
白人工人的失業問題歸究華人身上
1880年代美國各地發生暴力排華事件
1882 美國國會
通過排華法案
華人不得入籍美國 華工不得入境
外交人員 學生 商人以外
1882本限期十年
1902修成長期性的
二戰時 因中美同陣營 通過賣諾森法案
允許每年105位華人移民 廢排華法案
第一部針對特殊族群
移民的限制法案
移居歐洲
俄國
農場 礦場 伐木
興建西伯利亞鐵路
歐洲
一戰時勞動力不足
伐木 採礦 救助傷患 後勤
英法共招20多萬華工
兩千死於戰火
其餘多在合約期滿返國
出洋
簽訂賣身契
武力脅迫或欲賺取錢財
簽訂廉價賣身契
從廈門(後為澳門)出發
運往南洋、美洲、澳洲
高風險航行
食物嚴重不足、疾病、虐殺、自殺很多
超死亡率
1855 偉弗利號發現
三百多名華工餓死及自殺
不堪虐待=>劫船
1859 花神殿號 澳門=>中美洲
華工反抗,被關甲板下
船隻觸礁,華工無人生還
華人當地的適應
生活環境
自成一格
1890年代 工作多轉為服務業
ex:餐館、洗衣店、雜貨店、賭場
社區聚集成"華人街"
減少文化衝擊、與其他族群交流有限
華人組織、團體成立
因血緣、地緣、方言、宗教
為連結點
ex:宗親會、同鄉會
華人移民的重要社會關係
認同意識的轉變
集體意識增強
以血緣、地緣聚集
因排華運動反而
造成華人產生集體意識
=>政治參與
1940年代華人在夏威夷和美擔任州議員
族群交流和亞裔族群的代言人
1960年代 民權運動興起 參政意識增強
民族國家認同意識
增強---淡化
20世紀初=>逐漸增強
認為母國強大能保護在僑居地的安全
ex:提供政界金錢
二戰後=>逐漸淡化
爭取在地認同
關注國內族群認同
爭取信任,取得國籍,獲得公民權
落葉歸根=>落地生根
世代更迭或通婚融合
"原鄉"觀念漸漸淡薄
活躍在兩種文化之間
社會地位提升
商人章芳林
熱心公益:辦學校、建廟宇、公園
獲英國殖民政府太平紳士
救濟中國災民、獲清政府官銜
=>政商關係良好
獲得鴉片經營權、經營航運、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