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U3-2東亞互動與交流 - Coggle Diagram
U3-2東亞互動與交流
早期東亞海域
以漢文記載 立場侷限
政治上:冊封
中國給予周邊國王
以中國為核心的藩屬國
漢唐的
冊封關係
日本
3世紀 邪馬台王國女王卑彌呼
被三國魏王封為"親魏倭王"
6世紀 聖德太子為強化皇權
脫離與中國的冊封關係
57 委奴國朝貢
漢光武帝賜"漢委奴國印"
朝鮮
漢初為藩國 漢武帝設為郡縣
4世紀以後 趁漢動亂自立
後仍維持藩屬關係
東亞文化圈
漢唐時期
文化交流
佛教、天文曆算、醫學
匈奴的騎馬文化和鐵器運用
中國文化部分傳進朝鮮、日本
共通文化要素
來往人士:使節、留學生、僧侶、商人
要素:漢字、儒學、律令制度、宗教
內涵上有所轉變
日本
"大化革新"學習唐律令、官制
利用漢字創造平假名、片假名
仿造長安城格局建設平安京、平成京
佛寺建築仿造中國
朝鮮
引進儒學、律令鞏固政權
佛教受新羅貴族歡推崇
越南
使用漢語
傳播儒家思想
ex:姜公輔參加科舉 在唐政府任官
海上貿易圈的擴大
唐宋:海上絲路
宋 貿易增加國家收益
官方鼓勵出海貿易
商品
輸入:香料、藥材、寶石
輸出:絲綢、瓷器
往朝鮮、日本、阿拉伯半島
唐 港口設市舶司 處理貿易事務
元:海上貿易鼎盛
陸路:重要地點都設有驛站 可供中途休息
海上:馬可波羅記錄泉州:世界數一數二的商港
元官方積極經營海上貿易
元版圖橫跨歐亞大陸 陸海貿易都興盛
明:官方民間不一致
官方不支持出洋
明初 反元勢力、海盜活躍海上
實施海禁
使用"朝貢"體制
室町幕府曾被冊封"日本國王" 後消失
清沿用朝貢體制
鄭和下西洋
1405~1433 共七次 有政治、外交、經濟等原因
與東南亞、印度半島
、東非交流
贈當地絲綢、瓷器
帶回珊瑚、長頸鹿
因耗費龐大 七次後徹底結束遠洋航海
民間海上貿易熱絡
私自出海 海盜橫行
造成16中倭寇之禍
貿易活動
輸出絲綢、瓷器、茶葉 換取白銀
奇珍異獸、寶石、西洋火器、西傳入
人群的移動
華商的居中角色
西方商人和中國的連結點
具商業頭腦、無政治野心、貿易經驗豐富
受王國統治者青睞
華商不受法律保護
國際動盪時
華商最先受到傷害
ex:1603、1639、1662
菲屠殺華人事件
1740 巴達維亞的紅河事件
群族融合與在地化
馬來西亞
華人男性與當地人的後裔
男稱峇峇 女稱娘惹
華人學習當地語言
菲律賓
與當地後裔 稱Mestizos
不少接納當地文化 與華人漸行漸遠
明清對移民的態度
走私貿易常見
17世紀 清解除海禁
仍保持消極和保守 視為"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