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教育哲學, 陳淑萍整理2021.07.06 - Coggle Diagram
教育哲學
理性主義
重視理論探究、文雅教育課程,忽視技能訓練
希臘三哲、笛卡兒、史賓沙諾
知識來自於理性
問答教學法、啟發教學、形式訓練
經驗主義
教師本位,重視科學教育
亞里斯多德、
培根(種族偶像)、洛克(心靈如白板)
、赫爾巴特
強調感官/實際經驗、實驗
編序式教學、直觀教學、感官訓練
實用主義
知識的獲得是
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杜威(教育即生長、做中學)、皮爾斯、詹姆斯
強調知識、
實際經驗
、
教育無目的論
學生本位,設計教學法、問題解決法
進步主義
學生本位,設計教學法
杜威、克伯屈(同時學習原則)
強調
變遷
,教育即生活,非未來生活預備
帕克為進步主義之父,倡導學校改革
存在主義
學生本位、學習內發、師生關係是「我與汝」互為主體
海德格、沙特、尼采(權力意志)
焦慮、絕望、
自由抉擇、自我負責
、全人教育
反對課程、教材教法制式化
批判理論
自我反思、尊重、主動學習
哈伯瑪斯(社會批判理論)
、霍克海默、阿多諾、莫連豪爾
破除各種意識型態、批判社會、重視辯證、強調理性/理論
教師為轉化型知識份子
,提問式教育、符號暴力、邊界教育學
後現代主義
多元文化教育,異質、包容、尊重多元,邊界教育學
李歐塔、傅柯、羅狄、弗瑞勒
反後設敘述、反再現主義、去中心化、反對權威、不信任集權論述
提升學生批判與創新能力,自主學習
觀念主義
教師中心本位
,重視文雅學科,強調辯證、直覺、講述法
柏拉圖
(洞穴寓言)、康德、
笛卡兒
(教育即雕刻)
二重世界觀,重視心靈、精神、思想,啟發理性
批評主義
學思並重,三化教學(教化、開化、德化)
康德
理性+經驗,知識由先天(直觀能力)與後天經驗構成
自然主義
消極教育(自然的約束力)、實物教學(讀本形同毒本)
盧梭(教育界哥白尼)
、福祿貝爾、裴斯塔洛奇、蒙特梭利、尼爾
教育應去除形式,讓兒童自然生長
實證主義
從特定科學獲得知識,純為了學生未來做準備
孔德、
史賓賽(生活預備說)
、穆勒
以
科學方法建立經驗
、事實需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
永恆主義
教材中心,人文學科
赫欽斯(博雅教育)、阿德勒(派代亞計畫)
反對變遷,重視永恆真理知識,
偉大經典
精粹主義
教師中心,官能訓練教學、不支持做中學
貝格里、康德爾、貝斯多
認同變遷,基本
學科知識
為重,努力重於興趣
重建主義
鼓勵學生質疑現狀,
將學校視為改造社會的基石
康茲、布來彌德、依里奇
重視文化因素、民主社會、社會改革、重建社會
文化主義
因材施教
迪爾泰、李特、斯普朗格
文化傳承、文化創造、教育愛、文化財
新唯實主義
重學生興趣、培養自由的公民
懷德海
以科學訓練獲取精確的知識
邏輯實證主義
重數學、邏輯、文化、語意學的價值
石立克、羅素、維根斯坦、維也納學派
強調語言的邏輯分析方法、教育科學化/合理化
觀念分析學派
民主教育、博雅教育
謝富樂(發展個人潛能)、皮德斯(教育的規準)、赫斯特(7種知識形式)
設證、論證、邏輯經驗;重視語言使用,澄清命題
結構主義
探討知識/學科結構、學生認知結構、教育是社會結構一要素
索緒爾(語言學)、阿圖舍(馬克思)、李維史陀(人類學)、皮亞傑(心理學)
超自然的客觀主義、嚴格的邏輯探究、崇尚理性
後結構主義
培養學生批判反省能力、重視弱勢團體、追求公平正義
德希達、傅柯
語言與權力息息相關(權力決定知識)、多元、去中心化
建構主義
學生中心,多元評量
皮亞傑、維高斯基、杜威
知識由人們主動建構、實踐中學習、重視學習歷程
新馬克思主義
依里奇<非學校化社會>,學習網絡取代學校
卡諾伊(教育成為文化帝國主義)、艾波(階級社會)
反學校化、潛在課程再製階級社會
現象學
回到事物本身,存而不論。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胡賽爾
個人主觀意識、經驗及思考
詮釋學
師生互為主體
(師生間視野交融),相對主義觀點
海德格、高達美、哈伯瑪斯、德希達
重視經驗脈絡、強調詮釋者主體意識及歷程,尊重被詮釋的生命意義
女性主義
關懷教育學
,毫無保留接受學生的全部,助學生自我實現
姬莉根
、諾丁、特朗托、波瓦
男女平權、
破除性別刻板印象
、解構以男性為主,賦能女性
後殖民主義
關注婦女、生態、社會公義
薩伊德
、法農
反殖民、反知識霸權
未來主義
非正規教育、
多樣化學制、模擬遊戲法
杜佛雷
、凱恩
以科際整合方式來思考及計劃未來、提高學生預測和適應的能力
陳淑萍整理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