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11-9常見的貧血類型(筆者:曾子軒) - Coggle Diagram
11-9常見的貧血類型(筆者:曾子軒)
再生不良性貧血
2.特異性檢查
RBC↓
Platelet↓
WBC↓
3.表徵
病程發展大多為漸進性,若是毒素破壞骨髓所導致,則可能為爆發性,會很快出現症狀
(2)顆粒性白血球減少
易受感染
急性咽炎
敗血症的症狀
發燒
(3)血小板減少
會造成皮膚與黏膜易出血,口、鼻、消化道可能嚴重出血
(1)貧血的一般症狀
易疲倦
四肢冰涼
蒼白
傷口癒合緩慢…等
1.主要原因
原因不明或骨隨受到毒素傷害
4.臨床處置
再生不良性貧血的治療方式依導因及嚴重程度而異,輕度與中度的患者一班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嚴重者則需輸血,近年來傾向以骨髓移植來控制病情
(1)病因不明時的治療
b.藥物
(a)病情嚴重又無法找到合適的捐贈者時,可用免疫抑制劑與環孢靈訴合併療法,配合給予類固醇,70%的個案可獲得緩解,且5年存活率可達90%
(b)輔以止血劑止血外,尚可能使用皮質類固醇、蛋白同化激素、男性賀爾蒙(雄性素)治療
a.血液幹細胞移植
骨髓移植及臍帶血移植
(2)毒素造成
a.先去除毒素,例如停止服用某些藥物,或避免再暴露於有毒素的環境中
b.立刻輸血,病持續至骨髓開始製造血球
c.若需持續輸血治療,可考慮使用高效價免疫抑制劑(40 mg/kg/天,持續4天),若無校可用稿固酮或cyclosporin(孩童15 mg/kg/天,成人12 mg/kg/天,持續3~6個月)
d.皮質類固醇和雄性素: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溶血性貧血
2.檢查
Hct↓
血清膽紅素↑
直接昆式試驗(+)
Hb↓
RBC↓
3.臨床表徵
除了有貧血的一般症狀外,還有下列
(2)肝脾腫大
(3)膽結石
(1)黃疸
(4)腎衰竭
4.臨床處置
治療原則則是去除促發溶血的導因,供給氧氣以改善組織缺氧的情形,維持體業與電解質平衡
(1)G-6-PD溶血性貧血
應避免服用會導致溶血反應的藥物與食物(p11-38))
除去誘發因素與針對症狀治療。
(2)鐮狀細胞貧血、海洋性貧血
a.輸血治療
b.幹細胞移植
(3)遺傳性球狀血球貧血
脾臟切除術
(4)創傷導致的溶血球貧血
依血球計數給予輸血補充
(5)毒性溶血性貧血
給予解毒劑或血液透析,並予輸血治療
(6)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
根據臨床嚴重程度進行治療
a.皮質類固醇:抑制免疫反應,為治療輕度到重度的首選藥物,對多數個案有暫時性的效果
b.當類固醇無效時,可行脾臟切除術及使用cyclophosphamide(Cytoxan, Procytox)和azathioprine(Imuran)進行更強的免疫抑制治療
c.輸血:治療貧血與休克
d.血漿交換治療:以去除抗體,適用於免疫抑制治療無效的個案
1.主要原因
基因缺陷、自體免疫或外界因素(如毒素)破壞紅血球
缺鐵性貧血
2.特異性檢查
血清鐵質<10 µg/dL
3.臨床表徵
(1)輕度
通常症狀不明顯,可能有
軟弱
心悸
頭暈
對冷較敏感
(2)晚期、嚴重
a.普文二氏症候群
吞嚥困難
口腔炎
萎縮性舌炎(味蕾萎縮、發炎而呈紅色平滑狀)
b.頭髮與指甲易脆,指甲萎縮,變薄成湯匙狀
c.皮膚與黏膜蒼白;體力差、活動無耐力、免疫力下降
d.心跳與呼吸加快
1.主要原因
缺乏鐵
4.臨床處置
主要是矯治病因與補充鐵。一般而言,補充鐵劑的時間要在控制或根除病因後連續服用至少6個月,甚至1年,以補足身體所需的貯存量。鐵劑的給予方式有兩種:
(1)口服鐵劑
一般從小劑量(每天一顆)開始給予,開始給予,再逐漸增加劑量,以減少對腸胃造成刺激與不適。
常用的藥物有硫酸亞鐵、葡萄糖亞鐵或fumarate。
由於鐵質於酸性環境中可增加其吸收率,因此可與維生素C併服。
(2)注射鐵劑
對無法忍受口服鐵劑或需補充大量鐵劑者,可以肌肉注射給予鐵劑。
iron dextran(Imferon)
iron sorbit(Jectofer)
注射鐵劑(尤其是iron dextran)後應密切檢測有無出現過敏性休克(屬第一型過敏反應)的症狀
蕁麻疹
應立即通知醫師,並依醫囑給予diphenydramine(Benadryl)或epinephrin,必要時予以心肺復甦術。
紅斑或潮紅
水腫
哮喘
呼吸困難
噁心
嘔吐
焦慮
(3)飲食補充
動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鐵質比植物性易吸收,含鐵豐富的食物包刮
鴨血
乾果類
紅肉(如牛肉)
葡萄乾
牡蠣
紅棗
肝臟
全穀類等
惡性貧血
2.特異性檢查
血清Vit B12<100 pg/mL
席林試驗異常
3.臨床表徵
(4)神經症狀
維生素B12在脂肪酸代謝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維持神經髓鞘的完整。因此缺乏時會出現下列神經症狀
c.腦、脊隨與周邊神經退化性變化,嚴重者可能形成永久性的神經傷害。
b.可能出現下肢的震動感減少、倫伯格試驗呈陽性反應(當閉眼時,無法維持身體平衡)、運動協調能力變差或喪失、巴賓斯基反射呈陽性。
a.手足有針刺麻木感、記憶困難、平衡困難、不安、憂鬱、精神病行為與癱瘓。
(5)長期罹患嚴重惡性貧血的老年人可能出現充血性心臟衰竭與心絞痛
(3)腸胃症狀
口腔疼痛
舌頭平滑泛紅且疼痛
厭食
胃酸分泌減少
消化不良
體重減輕
便秘或腹瀉
(2)皮膚外觀
由於紅血球不足,會有蒼白、軟弱的現象,若有溶血狀況時,則會出現黃疸。
(1)一般症狀
蒼白
呼吸困難
軟弱
心悸
疲累
1.主要原因
缺乏維生素B12
4.臨床處置
(2)攝取不足者
位較多攝取全麥、糙米、乳酪製品、蛋黃、肉類、肝臟類、甲殼海鮮及新鮮的水果等。
(1)吸收不良者
a.終身肌肉注射維生素B12
早期接受治療有助於改善病情與預防神經損傷惡化,但若脊隨與腦已受損則無法痊癒。
初次治療劑量為每天30~100 µg,持續5~10天後,改為每個月注射一次(100~200 µg)。
b.補充鐵質
注射維生素B12會加速紅血球的生成,故需要增加鐵的攝取量,以預防區鐵性貧血。
葉酸缺鐵性貧血
1.主要原因
缺乏葉酸
2.特異性檢查
血清葉酸<3 ng/mL
3.臨床表徵
(1)症狀與惡性貧血類似
生長遲緩
食慾不佳
瘦弱
舌炎(舌頭平滑且變硬)
皮膚蒼白或呈黑棕色
但不會出現神經症狀
倦怠無力
(2)畸胎或胎兒臉部缺陷
(3)男性不孕
因核酸代謝異常,精子染色體受損所致
(4)老年人易出現心血管疾病、癡呆症、重聽
(5)情緒影響
生活壓力較大者,需較多的葉酸來幫助細胞代謝,若葉酸不足,易使情緒低落
4.臨床處置
(1)口服葉酸
初期每天給予口服葉酸製劑0.25~1.0 mg,帶症狀緩解後維持劑量為每天0.1~0.4 mg,懷孕或授乳的婦女則為每天0.8 mg。
(2)肌肉注射
葉酸吸收不良者通常在治療之初須以肌肉注射方式補充葉酸,之後再以口服方式維持治療。
(3)補充維生素B12
由於大量補充葉酸後,會改變血液狀況而隱蔽了惡性貧血的症狀,因此應一併服用維生素B12,以避免不可逆的神經損傷。
(4)教導攝取富含葉酸與維生素C的食物,葉酸是以游離型與結核型分布在食物中,肝、腎、酵母和深綠色蔬菜是最好的來源、授牛肉、羊肉、蛋和全穀類也是良好來源,跟蔡、乳類製品、豬肉和淡色蔬菜則含量較少。
失血性貧血
1.主要原因
急性或慢性出血
2.特異性檢查
RBC↓
Ht↓
3.臨床表徵
(1)急性出血:症狀較明顯
c.出血部位因組織伸張而引起疼痛及器官異位,如血腔會引起縱隔移位
a.躁動不安、眩暈、暈厥、口渴、蒼白、盜汗、脈搏快而弱、低血壓、快速而深的呼吸後轉為淺呼吸、頭痛、失去定向力或昏迷
d.若出血位被控制,血壓會持續下降,可能出現低血容積性休克
b.身體器官及組織的內出血會引起發燒
(2)慢性出血
當人體長期每日失血達2~5 mL時,就可能因鐵質不足而導致缺鐵性貧血,因此其呈現的症狀與缺鐵性貧血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