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中西教育史 - Coggle Diagram
中西教育史
中國教育史
壹、《禮記.中庸》教育理念
一、教育理念架構
二、教育相關論點
貳、《禮記.學記》教育理念
一、教育原則
參、虞夏商的教育
一、文教活動
二、教育特徵
肆、西周的教育
伍、東周—春秋戰國的教育
一、官學沒落
二、代表人物
道家
老子
莊子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法家
韓非子
商鞅
墨家
陸、秦漢的教育
一、秦朝
焚書坑儒
(二)重視兒童啟蒙教育
(一)設置博士官職
二、漢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一)漢代學制
中央
(二)四姓小侯學
(三)鴻都門學
(一)太學
地方
(二)私人講學風氣盛行
經學
馬融
鄭玄
小學
第一段(蒙學)
李斯〈倉頡篇〉
司馬相如〈凡將篇〉
第二段
孝經
論語
(三)選拔人才方式
1.察舉制度
賢良方正
察舉孝廉
茂才異等
2.九品中正制度
3.光祿四行
(四)重要教育思想家
賈誼
董仲舒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揚雄
先自治而後治人之謂大器
王充
《論衡》
破除迷信,尚自然主義
最具啟蒙運動精神教育思想家
柒、魏晉南北朝教育
一、南朝
(一)南朝教育
齊
梁
宋
儒學
玄學
史學
文學
陳
(二)三教合一
魏晉
儒
道
釋
(三)山林教育或寺院教育
二、代表人物
顏之推
劉勰
王弼
嵇康
傅玄
捌、隋唐教育
一、隋朝
(一)創設科舉取士制度
(二)學校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學
國子學
太學
四門學(國學太學預科學校)
2.地方官學
郡學
縣學
州學
(三)教育行政制度—設置國子監
(四)重要思想家
王通
二、唐朝
(一)學校教育制度
中央官學
貴族
崇文館
弘文館
國子學
平民
太學
四門學
廣文館
專門學校
律學
書學
算學
醫學
崇玄學
地方官學
州學
縣學
市鎮學
京都學
府學
(二)唐朝科舉取士
(三)唐朝書院
(四)廟學制
(五)重要教育思想家
1.韓愈
2.柳宗元
3.李翱
玖、宋元的教育
一、宋朝
(一)宋代學制
1.官學
太學
六大書院(地位介於官學與私學之間)
應天書院
嶽麓書院
石鼓書院
嵩陽書院
白鹿洞書院
茅山書院
2.地方官學
專門
州縣醫學
特殊
蕃學
普通
路學
州縣小學
宋代私學以書院為主
4.因科舉考試對學校教育產生不良影響而改革
5.科舉制度
6.蒙學重視
(二)宋代理學
1.周敦頤
2.程頤
3.程顥
4.朱熹
5.張載
6.陸象山
7.孫奭
8.李覯
9.胡瑗
10.范仲淹
11陳亮
12.葉適
13.司馬光
二、元朝
(一)學制
中央官學
國子學
蒙古國子學
回回國子學
地方官學
(二)代表人物
1.許衡
2.程端禮
拾、明清的教育
一、明朝
(一)明朝的學校制度
中央官學
地方學校
(二)重要理學家
1.王守仁
2.張居正
3.湛若水
4.王廷相
5.王艮
6.李贄
7.顧炎武
8.利瑪竇
9.徐光啟
二、清朝
(一)清朝的學校制度
(二)書院特質
(三)「師夷制夷」教改思潮
(四)太平天國
(五)晚清時期教育
(六)重要教育家
1.顏習齋
2.張之洞
3.黃宗義
4.王船山
5.戴震
6.容閎
7.李端棻
8.鄭觀應
9.秋瑾
10.李塨
拾壹、民國
一、民國初年
(一)學制
(二)重要教育家
5.康有為
6.陶行知
4.梁啟超
7.蔣夢麟
3.陳獨秀
8.梁漱溟
2.晏陽初
9.田培林
1.蔡元培
10.孫中山
二、臺灣教育
(一 )荷蘭
(二)清末
(三)日據時代的臺灣教育
1.小學校
2.臺北帝國大學
3.師範學校
4.幼稚園
(四)蔣介石
(五)國民政府
(六)蔣渭水
(七)林茂生
(八)賈馥茗
(九)楊國樞
西洋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