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現象
量子論
公式
重要觀念
光電效應
定義
特性
光罩到金屬板上,使部分電子脫離表面產生電流
1.光一定要大於底線頻率和小於底線波長才能產生光電子
2.光強度越大光電流越大
3.入射光頻率越大光電子的最大動能就越大
補:光電子的動能會有大有小是因為電子之間會有碰撞
以光子解釋
光子的能量(hf)必須大於或等於公函數(W)才能產生光電子,而其中
1.光電子的最大動能為hf-W
2.光強度越大光電流越大,因為一顆能量夠光子可以換一顆電子,又因光強度大就等於單位於間內發射的光子較多。
波粒二象性
來源
因為愛因斯坦證明光具有粒子和波動的性質後,又有科學家進而提出是否所有物質都具又撥粒二象性,後也證實是對的。
證明
透過雙狹縫干涉實驗觀察到,干涉條紋會一點一點地出現,證明了光有粒子性,而最終會出現干涉條紋則是證明了波動性。
現象
光強度較小時(光子數較小),易顯現粒子的面貌
光強度較強時(光子數較多),易險坡懂得面貌
補:物質波是機率波,描述物質在某處出現的機率
原子光譜
起因於物體的熱輻射,
因電荷的加速而產生
連續光譜
起因於階能的躍遷
發射光譜
吸收光譜
熱的固體、液體或高密度氣體所發出的光透過三稜鏡色散,
光譜呈現連續的分布。
高溫(通電)、低密度(稀薄)的元素氣體,
僅在特定波長處懺聲亮線。
白光通過低溫(未通電)、低密度(稀薄),
特定波長的電磁波被吸收,在光譜上呈現暗紋。
波耳氫原子模型
名詞解釋
最靠近原子核的電子軌道(n=1)為基態
n=2為第一受激態或第一激發態
n=3為第二受激態或第二激發態
之後以此類推
內容
當電子從低能階要遷至高能階會吸收能量(光、電子或其他帶能量的東西),會形成吸收光譜。反之電子從高能階躍遷至低能階會放出能量(光、電子或其他帶能量的東西),會形成發射光譜。
補:若要用光子提供能量,則光子所帶的能量躍等於能階差,
因為光子提供能量完必須消失,所以要提供電子剛好的能
量到剛好的位置。
若用的是電子提供能量則可以不用剛好,因為電子本身可
以帶有能量。
特性
n=1能量最小,向外逐漸變大。而當n=∞時,能量會等於0
後設認知
我將這個主題分為五個大點來進行分類,分別是量子論、光電效應、波粒二象性、原子光譜和波耳氫原子模型,然後再從大主題中觀察要以甚麼主題作為下一步分類會比較適當,
而且這個分類通常不能作為這條分支的結束。再來分到了第三步就差不多可以把想交代的細節提出以做最後的結尾。但其中比較特殊的就是原子光譜,我先利用光譜造成的原理進行分類,再往下分為連續光譜、發射光譜和吸收光譜,到了第四步才做最後的細節結尾。
E=nhf(n∈N)
能階⇒只有在在某些特定能量,系統才能穩定存在,這些能量呈階梯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