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地質動力學說變動理論觀點 - Coggle Diagram
地質動力學說變動理論觀點
海底擴張
奠基
1923 年康拉德發現地殼中矽鎂層與矽鋁層的分界,即康拉德不連續面
-
-
1940 年代發現海洋與大陸地殼的岩質不同,且厚度僅 7 公里
-
1956 年艾爾文測量陸地古地磁,發現若回推磁極移動路徑
-
-
-
內容
1962 年赫斯提出,認為海洋地殼新生與隱沒造成地殼水平運動
指出地函內的岩漿因熱對流作用,沿中洋脊裂谷上升到海底
中洋脊頂部造成新的海洋地殼,並迫使原在裂谷兩側老的海洋地殼遠離
海洋地殼由洋脊產生,隱沒於海溝,向外持續推移擴張,迫使大陸移動
老的海洋地殼被推移到海溝附近,因對流作用下降而回到地函被消滅
動力來源
地函熱對流,造成海洋地殼的新生與隱沒,進而推動大陸地殼水平移動
-
-
板塊構造塊構造
奠基
-
-
1954 年和達清夫與班尼奧夫發現海溝與火山島弧的震源分佈提出內陸傾斜的帶狀構造(班尼奧夫帶),並隨後提出地殼構造理論為板塊構造學說想法的先驅
1965 年威爾遜在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提出轉形斷層的機制提出威爾遜循環,此為板塊構造學說核心理論
內容
1968 年麥肯齊 McKenzie、摩根 Morgan、勒比雄 Le Pichon 共同提出地殼活動源自於板塊互動,板塊因軟流圈而移動,地函熱對流提供動力,麥肯齊指出海洋地殼在中洋脊生成而在海溝內隱沒
以地函熱對流帶動軟流圈移動,進而使承載之岩石圈隨之移動
-
岩石圈即為板塊,為運動之主體;軟流圈即為輸送帶,為運動之載體
-
-
摩根研究中洋脊和轉形斷層,提出板塊構造學說,並說明板塊交界地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