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地質動力學說變動論 - Coggle Diagram
地質動力學說變動論
大陸漂移學說
最初由奧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
後來科學家韋格納在1915年加以闡述。
遠古時代的地球只有一塊龐大陸地,之後這塊陸地開始破裂,到形成現在的基本地貌。
證據
古地質
古地形連續性、
大陸邊緣契合度
加里東造山運動
在不同的大陸發現加里東山脈是相連的。
礦產連續性
大西洋兩側陸地相連。
地質年代特定關連
大陸漂移應在古生代後至中生代侏儸紀發生。
古生物
生物連續性分佈化石
生物無法渡洋,
卻在不同的大陸發現同樣的生物。
推測原始大陸為相連的
生物演化
哺乳類的演化
古氣候
極點移動與
冰川方向
可由冰川冰磧石方向推估冰川移動方向,重建古大陸位置關係。
磁極追溯與
極點移動軌跡
各大陸測得的古生代磁極邊緣軌跡大致重合在一起。
冰川連續性分佈
熱帶區域連續性
煤礦有全球性連續分布。
動力來源:
地球自轉,造成潮汐力差異。
但此動力過小,
無法合理解釋。
板塊構造學說
麥肯齊、摩根、勒比雄在1968年共同提出。
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
現今的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海洋和陸地的位置是不斷變化的。
模型
軟流圈(輸送帶)
運動之載體
地函熱對流
運動之動力
岩石圈(板塊)
運動之主體
證據
大陸漂移學說與海底擴張學說所提出之證據。
班尼奧夫帶
隱沒帶上的
傾斜震源帶
極深源地震是隱沒板塊
向下震顛隱入軟流圈中所引起。
支持板塊隱沒
熱點理論
(地函熱柱)
熱點火山島鏈
未來
形成新的盤古超大陸
「終極盤古大陸」。
海底擴張學說
1962年由赫斯提出
地函的熱對流使海洋地殼從中洋脊裂谷新生,最終隱沒於海溝,迫使大陸水平移動。
動力來源:
地函熱對流
但新生海洋地殼脆弱,
無力推動大陸地殼、並產生中洋脊破碎帶。
證據
地磁
太平洋洋脊地磁探測
東太平洋中洋脊具擴張新生的現象。
中洋脊兩側地磁有對稱現象
海洋地殼均比大陸地殼年輕。
洋底持續生長、更新。
地熱流量測量
中洋脊地熱流量最高、
海溝最少。
中洋脊為地函熱對流上升處
海溝為地函熱對流下沉處
中洋脊火成岩年代地質對稱
越靠近中洋脊越新,
越靠近大陸棚越老
深海鑽探
地震&震源
中洋脊多淺源地震
為地殼生成區域
海溝和島弧多深源地震
為地殼隱沒區域
轉形斷層多地震
斷層兩側具明顯位移現象
洋脊擴張
發展
大陸漂移(1915)→海底擴張(1962)→板塊構造(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