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地質動力學說變動論觀點, 大陸飄移學說, 證據 (1.古生物 生物連續性分布), 證據 (1.地磁), 證據 (1.班奧尼夫帶), 內容 (模型…
地質動力學說變動論觀點
大陸飄移學說
海底擴張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
1965年威爾遜在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
提出轉形斷層的機制,威爾遜循環
地殼活動源自於板塊互動
因軟流圈而移動,熱對流提供動力
1968年麥肯齊、摩根、勒比雄
共同提出
地震偵測技術證明地球具分層現象,且能具體說明分層的深度。
地球自轉、潮汐,推動地殼
(力過小,主要造成外營侵蝕堆積)
1915年韋格納提出
早期原始大陸僅有盤古大陸一塊
證據
1.古生物 生物連續性分布
證據
1.地磁
證據
1.班奧尼夫帶
內容
模型
岩石圈、軟流圈、地函熱對流三者為核心
岩石圈:------板塊,------
運動『主體』
軟流圈:------輸送帶,---
運動『載體』
地函熱對流:動力來源,
運動『動力』
部分『大種子不易遠距傳播』的種子化石連續分布在
南美、非、印、南極、澳
故推斷大陸為相連狀態
ex:舌羊齒
『無法渡洋的爬蟲類』,化石連續分布於
南美、非;非、印、南極
ex:犬頷獸(三疊紀)與中龍(二疊紀);水龍獸(三疊紀)
起初哺乳類的有袋類遍布全球(1億~7000萬年)
後來被胎生類逐漸取代
大陸分離再重新組合,有袋類留在沒有與其他大陸連結的澳洲
2.古地質連續性
礦產連續性:
金屬礦帶與大西洋兩側陸地相連
古地形連續性:
大西洋兩側陸地邊緣契合度高
岩性構造也吻合
**古代加里東山脈呈東北延伸
沿經挪威、格陵蘭、英國及北美、非洲**
3.古氣候
地函熱對流
(動力載體(新生海洋地殼)脆弱,無力推動大陸地殼)
認為海洋地殼新生與隱沒造成地殼水平運動
使海洋地殼從中洋脊向外伸張
1962年赫斯提出
冰川連續性:
冰磧石方向推估冰川移動方向
推得磁極移動軌跡
無磁性狀態高溫岩漿,冷凝結晶到礦物居里溫度下時開始有磁性
稱為自然存磁性
礦物中磁極排列方向和地球磁場方向相同
沉積岩形成時所含磁性礦物排列也和地磁相同
中洋脊兩側地磁逆轉記錄有對稱現象
內部液態鐵鎳熱對流科氏力
被原有地球磁場感應出電流感應電流又製造出新磁場
自激磁學說循環
對照地質年代表
推論東太平洋中洋脊具擴張新生的現象
2.地質年代
海洋地殼年代小於大陸地殼
海洋地殼具有明顯的新生隱沒的週期現象
中洋脊火成岩年代地質對稱
具有『越靠近中洋脊越新,越靠近大陸棚越老』的規律
最老不超過兩億年,且小於大陸火成岩
3.海溝與島弧
分佈位置多平行
位置相近伴生形成
具規律性
4.地熱流量
中洋脊為地函熱對流上升處,地熱
流量高
海溝恰為地函熱對流下沉處,地熱
流量少
認為在板塊聚合的地區具『隱沒作用』
海溝處的地震,始於地表附近
距離海溝愈遠,震源愈深
目前科學家認為極深源地震
是隱沒板塊向下震顛隱入軟流圈中所引起
2.熱點理論(地函熱柱)
被視為是柱狀分布的熱異常區域造成
將岩漿直接送到地表,若熱點恰好落在移動板塊上
就會在板塊上留下痕跡並形成島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