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日治時期初等教育, S__17735758, image, 14406, C7F612BC-A0F8-435C-88EB-56398E7F0D11,…
日治時期初等教育
教育宗旨(目的)
18世紀工業革命後,需有知識、會操作機械的勞工
須具備最基本的讀寫能力
向西方國家證明具統治的能力
影免影響到不平等條約的修改
培養本國精神
通過儀式,使學生習慣國家的要求
普及國語
動員台灣人上戰場
1943年
實施六年義務教育
1941年
傳達忠君愛國
增加學科
鍛鍊身體
體鍊科
身體力行
實業科
全數公、小學校改為「國民學校」
初期
說服台灣人日本的統治正當性
帶來文明
協助地方官員處理行政業務
殖民思維
(對教育的看法)
1900年學務
課長:木村匡
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殖民方針不合
不滿一年被解職
理念
應由國家負擔教育費用
實施義務教育
積極推廣教育
1903-1910年學務課長:持地六三郎
對教育的看法
六年制的公學校對當時台灣人已太多
措施
將公學校分為四年制、八年制
有意減少年限
對台灣的殖民理念
不可能同化
殖民目的是經濟利益
1897-1898 台灣第一任學務部長 :伊澤修二
措施
在台北設國語學校
廣設國語傳習所
1897提出「公學校」構想
增加教授內容
教育敕語
道德教育的依據
國語、地理、歷史、算數、理科等
儒家經典
改國語傳習所制度
小學科六年
中學科四年
對教育的看法
透過教育從人心最深處把台灣日本化
希望將台灣統合成本國的一部份
1897教育經費緊縮、伊澤被解職
1898台灣公學校令
程度、精神有落差
只有內容相近(修身針對教育敕語大意)
沿用公學校名稱
對台灣的殖民理念
可能且必須同化
1911年學務課長:隈本繁吉
1910年代
人們台灣對近代教育的渴望
為紓解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緊張關係
制定台灣教育令
設台中中學校
初期
只須設程度低的職業教育機構
做表面,不鼓勵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
普及國語
以不教育為教育方針
日本首相原敏上任
內地延長主義
認為制度相同,就能逐漸變成日本人
教育資源分配公平性
教材程度偏易
公學校的課本較小學校的簡單
考中學校時多為小學校程度
教育年限差異
在台台人
限定在簡單的初等教育和職業教育
公學校、國語學校、醫學校、極少數職業教育機關(1910年代)
在台日人
和日本本國教育資源相同
小學校、中學校
學校數量不足
以台人為主的學校保留很多名額給日人
台人須抽籤或考試才有機會就讀公學校
辦學費用
地方社會負擔學校設立及經營的經費
內容限制
課本內容異同
公學校課本不是小學校課本的簡易版,
而是別有用心的修正課文重點
即使是一樣的標題,內容也不見得一樣
課文焦點
公學校課本
強調良好行為
小學校課本
重視傳授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