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輪狀病毒(Rotavirus) 第五組 黃品瑄 - Coggle Diagram
輪狀病毒(Rotavirus)
第五組 黃品瑄
傳染途徑
糞口途徑傳染
接觸傳播
接觸受污染的物件表面
飲食傳播
飲用或進食受污染的食水或食物
呼吸路徑傳染
病原
雙鏈核糖核酸病毒
呼腸孤病毒科
總共有八種A~H
人類主要是受到輪狀病毒A種、B種與C種的感染
皆會在動物身上造成疾病
A種是最為常見的一種
超過90%人類輪狀病毒感染是由該種造成
發現歷史
1943年
發現在感染傳染性腹瀉的小孩身上有一種濾過性的病媒
1974年
命名為「輪狀病毒」
1976年
被認定為影響全世界人類與動物的集體病原體
1980年
首次發表輪狀病毒的血清型
1998年
研發出首種輪狀病毒疫苗
1999年因會增加腸套疊(腸梗阻)而全部撤回
2006年
兩種對抗輪狀病毒A種的新疫苗被證明對兒童是安全而且是有效預防的
感染與小腸壁上的腸黏膜細胞
腸毒素(enterotoxin)
引起腸胃炎
全球引致兒童腹瀉的最常見病因之一
較常見於天氣較涼的季節
治療
症狀的控制
補充水分、電解質
嬰兒
哺育無乳醣配方奶粉,配合葡萄醣電解質口服液
較大幼童
餵食稀飯、土司等非油膩食品,配合葡萄醣電解質口服液
依腹瀉的嚴重度
使用口服補液鹽作為口服補液療法
預防
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食物衞生、環境衞生
接種疫苗
(口服接種)
葛蘭素史克製造的「羅特律」(Rotarix)
人類輪狀病毒減毒疫苗
兩劑(相隔1~2個月)輪狀病毒疫苗
默克大藥廠製造的「輪達停」(RotaTeq)
基因重置
五價人牛重組輪狀病毒疫苗
於2、4、6個月大共口服三劑
感染特徵
(輪狀病毒腸胃炎)
感染者
幾乎所有兒童在三至五歲以前,都至少會得到一次輪狀病毒感染
日間托兒中心等院舍環境較易出現輪狀病毒感染爆發
感染年齡主要是三至五歲以下
病徵
噁心、嘔吐、水狀腹瀉,低溫發熱
易引起脫水的現象
最常見的死因
中等或重度的急性疾病
初次感染
通常會產生症狀
再次感染
通常只產生輕微症狀或沒有症狀
每一次感染後人體免疫力會逐漸增強
到成人階段就很少受其影響
例外
腹瀉兒童的父母、免疫功能不全者與老年人
併發症(極少)
病毒血症(viremia)
中樞神經系統的液體中發現
腦炎與腦膜炎
潛伏期
約為 24 - 7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