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地球整體分層與地球淺層分析 - Coggle Diagram
地球整體分層與地球淺層分析
整體分層
化學分層
地核
地球的最內部
主要成分是鐵或鐵鎳質
地函
和地殼以莫氏不連續面為界,和地核間則以古氏不連續面為界
上部
包含部分岩石圈及軟流圈
下部
主要組成成分可能為密度高的矽酸鹽或矽、鎂的氧化物
地殼
最外層的實心薄殼
大陸地殼
組成成分是火成岩和安山岩
海洋地殼
由密度較大的矽鎂質岩石構成
物理分層
岩石圈
地球最外層固態外殼
包含部分上地函和地殼
並非整體一塊,而是由許多板塊組成
軟流圈
位於岩石圈的下面、中間圈的上面
地震波在軟流圈的波速下降10%左右,形成一個低速區
中層圈
位於下部地函
地函熱對流的主要區域
外核
在固體的內核之上並在地函之下
由鎔融的鐵和鎳構成
內核
地球的最深層的部份
以鐵-鎳之合金組成
Bullen地球分層模型
1941年由Bullen所提出
根據P波與S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速度,
將地球內部分成A到G共七層
PREM模型
1981年Dziewonski和Anderson提出
將地球分為海洋層、上下地殼層、地殼至低速帶間層、低速帶、
低速帶至過渡帶間、過渡帶、下部地函、外地核、內地核
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的知識給出不同類型的地球內部密度、彈性模量及重力分布
淺層分析
內部分析
分界上
平均化學組成與花崗岩(矽鋁質)相似
(密度約2.7)
分界下
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岩(矽鎂質)相似
(密度2.9左右)
稱為康拉德不連續面
軟流圈分析
又稱低速帶
大陸地區
120-220km
海洋地區
70-220km
岩石圈分析
低速帶之上,多為剛性明顯的固體岩石
分裂的岩石圈就是板塊
海洋地區
0-70km
大陸地區
0-120km
地殼成分差異成因
大陸地殼
以花崗岩質為主的上部與玄武岩質的下部
上部組成中含有酸性岩較多,下部組成中含有中性岩相對較多
海洋地殼
均以玄武岩質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