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地球淺層分析

震波在地殼內部的部分地區具有波速突增的分界,是因為物質的密度和硬度有所差異,此分界為康德拉不連續面
(1)分界之上化學性質組成與花崗岩(矽鋁質)相似,密度約2.7
(2)分界之下化學性質組成與玄武岩(矽鎂質)相似,密度約2.9

軟流圈又稱為低速帶,是藉由s波在地下傳播的速度變化判斷的
大陸地殼約在深度120公里時開始下降
海洋地殼約在深度70公里處開始下降
且都維持相對定值,而到大約深度220公里後開始恢復正常
因此推論此層有部分的岩石處於熔融的狀態,且具有可塑性

1.透過S波的分析,了解淺層結構的差異
2.震波在地球淺層中的速度變化很大,而受到地點與深度的影響,一般深度越深震波的速度會越快,但也有部分差異
例如:(1)在地函特定深度範圍時有波速較慢的區域
(2)地殼中有出現波速突變的分界
(3)大約在深度200公里的地方,震波速度受地點的影響減少

岩石圈分布在軟流圈之上,物質的特性多為固態岩石,包含了地殼及部分的上部地函,分裂後的岩石圈就是板塊,而板塊又分成了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

此界面在大陸地殼中平均深度約為20公里
而在海洋地殼中較不明顯,甚至部分地區缺乏此構造

大陸板塊較厚0-120公里
海洋板塊較薄0-70公里

大陸地殼上部含有相對較多的酸性岩
大陸地欷下部含有相對較多的中性岩
海洋地殼則是含有基性岩

地殼會有成分的差異與板塊運動有關,透過板塊的新生與隱沒,還有礦物熔點的差異而造成地殼成分的變化

地球整體分層

物理分層

化學分層

地函

地核

地殼

大陸地殼

海洋地殼

花崗岩,矽鋁質,淺色

玄武岩,矽鎂質,深色

地函過度帶

上部地函

下部地函

鐵鎳

由PREM模型取代由Bullen模型將地球分為九個區域

狀態區分

S波不可在液態及氣態中傳播作為區分
例如:S波傳播到外核時無法傳播故推測外核為液態

橄欖岩,尖晶石質,矽鎂質,深色

鈣鈦礦,過鈣鈦礦,矽鎂質,深色

上部地函的橄欖石轉變至下部地函的鈣鈦礦

以波速變化來劃分

物質強度,流動程度

中層圈:剛性

軟流圈:可塑

外核:高溫低壓,液態鐵鎳發電機理論:產生地磁

內核:高溫高壓,固態鐵鎳

岩石圈: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