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地球整體分層與地球淺層分析 - Coggle Diagram
地球整體分層與地球淺層分析
整體分層
化學分層
莫氏不連續面(地殼、地函)
古氏不連續面(地函、地殼)
地圈
地函
占比最大
中層的固態岩(少部分半熔融)
上部地函(部分岩石圈,軟流圈)
下部地函
地核
密度最大
金屬鐵鎳組成
外核(液態)
內核(固態)
地殼
密度、占比最小
最外層的固態岩石薄層
大陸地殼(花崗岩,矽鋁質,淺色)
海洋地殼(玄武岩,矽鎂質,深色)
雷氏不連續面(內核、外核)
物理分層
岩石圈
地球最外層固態外殼
相對低溫、具剛性,破裂為多個板塊
地殼與部分上部地函
內地核
地核內層
相對高溫、壓力較高,形成固態鐵鎳
軟流圈(低速帶、減速帶)
上部地函
相對高溫、具可塑性,流動性高
震波波速降低
岩石圈漂浮於此、岩漿的主要生成地
外地核
地核外層
相對高溫、壓力較低,形成液態鐵鎳
地磁生成處
中層圈
下部地函
高溫、高壓、固體狀態
流動性差
地函熱對流的主要區域
分析
成分分析
地函
上部地函
震波分析、捕獲岩分析
橄欖岩-尖晶石質,矽鎂質,深色
下部地函
震波分析、礦物實驗分析
鈣鈦礦-過鈣鈦礦,矽鎂質,深色
地函過渡帶
震波波速變化
上部地函的橄欖石轉變至下部地函的鈣鈦礦
地核部分
震波分析、球粒隕石、實驗室模擬分析
外地核
鐵鎳合金,液態
內地核
鐵鎳合金,固態
狀態分析
依據S波不可在液態及氣態中傳播區分
淺層分析
以化學組成分層
地殼
地函
以物理狀態分層
軟流圈
地震波的波速下降10%左右,形成一個低速帶(LVZ)
大陸地區(較薄)
海洋地區(較厚)
中層圈
位於下部地函中,具剛性,流動性差,受溫度及壓力的影響很大,為地函熱對流的主要區域
岩石圈
低速帶之上,多為剛性明顯的固體
岩石,包含部分上部地函和地殼
大陸板塊(較厚)
海洋板塊(較薄)
地殼成分差異成因
早期
大陸地殼以花崗岩質為主的上部與玄武岩質的下部
海洋地殼成分均以玄武岩質為主,則無明顯成分區分
近代
大陸地殼下部
中性岩(矽酸含量中)
海洋地殼
基性岩(矽酸含量低)
大陸地殼上部
酸性岩(矽酸含量高)
分層模型
Bullen地球分層模型
將地球內部分成A到G七層
現由PREM模型所取代
分為9個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