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肌膚接觸 - Coggle Diagram
肌膚接觸
想吃奶的表現
3.寶寶舔嘴唇、伸舌頭。
2.寶寶轉頭往乳房方向移動的尋乳動作。
1.寶寶清醒,張大嘴。
4.寶寶吸手指。
新生兒肌膚接觸首次吸吮生理上的準備
2.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活化
1.促進新生兒嗅覺的學習。
2.會展現出警覺的狀態,能夠幫助新生兒調適所處的新環境。
ß腦內啡(ß-endorphins)的釋放
目的
1.為了要幫助新生兒去面對生產和分娩的壓力。
2.減緩生產時任何疼痛及骨頭塑型移動時的疼痛。
1.胎兒神經網路的建立
不同週數發展出不同的能力
4.嗅覺 (2週)
5.聽覺 (20-24週)
3.吞嚥 (12-16週)
6.舌脂肪酶活性 (26週)
2.味覺 (12-15週)
7.尋乳反射 (32週)
1.嘴唇對觸覺有反應 (8週)
8.吸吮/呼吸/吞嚥 (36-37週)
胎兒為了要面對出生後新環境 ,在子宮內已經發展出生存必備的技能。
4.催產素(oxytocin)的釋放
3.乳房皮膚溫度上升,肌膚接觸時帶給新生兒溫暖有抗壓力的作用,來緩解母親生產的壓力,讓母親心情愉悅。
4.促進母親和新生兒之間的連結。
2.增加產後子宮的收縮,減少產後出血。
5.刺激迷走神經,活化19種不同腸胃道荷爾蒙,可刺激母親及新生兒絨毛。
1.以手觸摸乳房類似按摩的運動,會刺激第四對肋間神經,傳到腦下垂體後葉釋放催產素,使乳腺泡上的肌上皮細胞收縮,輸乳管變短變寬,乳汁順利流至乳頭讓新生兒吸吮。
好處
寶寶
3.增加血糖值
新生兒在母親懷裡時
3.新生兒強烈活動減少
2.哭鬧頻率較少
1.情緒較為穩定
4.減少能量、血糖的消耗、肝醣儲存率較好
4.增強免疫功能
2.減少外在環境感染機會
3.增加新生兒在子宮外存活機會
1.母體上存有正常的菌種,肌膚接觸後菌種會轉移至新生兒的身體上,促進體內正常菌種產生
2.降低哭鬧時間與頻率、呼吸較平穩
2.減少心臟右至左的卵圓孔分流及缺氧
3.熟睡的時間較長
1.提高血氧飽和濃度
5.增進新生兒正確的吸吮技巧
1.增加新生兒體溫
原因
3.皮膚表皮層較薄
4.羊水在新生兒身上所造成的蒸發
2.皮下脂肪較少
5.產房內冷空氣的對流
1.較大的體表面積
低體溫危機
3.低氧
4.代謝性酸中毒
2.四肢冰冷,增加產熱,導致低血糖
1.末梢循環減少
共同
2.成功的哺餵母乳
3.日後純母乳的比例較高
研究結果發現和完全沒有肌膚接觸組的新生兒比對,當肌膚接觸越久,純母乳率的比例就越高。
1.及早建立親子關係
媽媽
2.預防或改善產後憂鬱症
1.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大出血
感受
寶寶
感受到媽媽的愛與溫暖,會顯得滿足且有安全感及信賴感。
其他成員(如:爸爸等)
享受肌膚接觸過程中的撫觸及溫暖感覺,幫助建立親子關係及安撫寶寶。
媽媽
感受到寶寶真實存在,使得母嬰親密關係更緊密並增強產後哺乳意願。
產後經醫師評估母嬰健康狀況良好,醫護人員會將寶寶放在媽媽胸前,沒有包布或衣服的相隔,執行肌膚對肌膚親密接觸(Skin to skin),時間約10~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