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第五章 社會中的公平正義71326 李名瑜 - Coggle Diagram
第五章 社會中的公平正義71326 李名瑜
5-1、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
責任分擔
個人承擔的責任是否合理。
過去受到「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影響,家務勞動被視為女性的天職,男性則被賦予外出工作的角色。
隨著女性教育水準的提高,進入就業市場的比例增加,女性卻依舊負擔家庭照顧的主要責任,這顯示在性別角色的分工仍受傳統觀念影響。
貢獻程度
個人付出的努力是否受到他人的尊重與肯定。
臺灣的新住民與移工對臺灣經濟或文化發展有其貢獻,卻因為刻板印象而得不到基本尊重,甚至遭受不公平待遇。
利益分配
個人獲得的利益是否得到合理分配。
在經濟自由的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一般階級無法追趕上高薪資者,低所得家庭因為資源缺乏,使貧窮在世代間惡性循環,阻礙社會流動的機會,經濟弱勢者對於經濟利益的分配不均產生相對剝奪感。
社會流動:個人的社會地位發生移動的現象。
相對剝奪感: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他人相互比較,而發現自己處於劣勢時,產生的感受。這種感覺會產生消極的情緒,也可能表現出憤怒、怨恨或不滿。
需求滿足
依照個人需求給予適當的資源。
都市化的發展使城鄉差距擴大,居住在偏鄉地區的居民,在教育資源、就業機會、衛生醫療與公共建設等需求的滿足,遠不及都會區,造成偏鄉人口外移與老化的情況更加惡化。
5-2、造成不公平的因素
社會地位
每個社會都有藉由財富、職業、權力來衡量個人社會地位的模式,是構成社會階級的主要因素。
產生方式
與生俱來&傳承而得
通常無法改變。
有些人因為先天具備某些特質,而獲得較多得的權勢與資源,但是也有可能遭到排擠或歧視。
例如:種族、性別、家庭排行、家世背景。
必須經個人努力才能取得
這種地位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通過個人努力取得,是一種成就的表現。
例如:教育程度、所得收入、職業、聲望。
影響
個人取得資源的能力與機會。
社會學者認為不公平是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但一個社會的好壞不在於階級的存在,主要在於是否提供人們改善社會地位的機會與途徑。
在自由民主的社會中,雖然存在嚴重的階級差距,但是人們可以透過教育或努力來改變其社會地位。
另外,除了個人的努力,政府或他人的協助也是幫助改善不公平的重要助力。
有些企業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明顯性別歧視。因此政府制定性別工作平等法,給予不同性別者公平的機會與合理的待遇。
5-3、追求公平正義
在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陷入經濟或社會不公平的困境。
社會若漠視弱勢團體的基本需求,別人的苦難也有可能成為自己的苦難。
如何減少不公平的現象,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公平正義。
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主張「正義及公平」。
三大公平原則
機會均等原則
真正的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必確保每個人都有公平的機會,可以取得這些地位或資源。
我國實施的國民教育,為落實教育機會均等,以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
差異原則
在機會均等的前提下,對弱勢群體提供更多的照顧與利益。
例如:社會福利的提供,即是對社會上需要幫助,卻無力自助的人,給予不同的生活照顧,使每個人都能合理、公平的分享經濟成果。
我國為協助偏鄉學校教育資源不足,制定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以增加補助,以改善偏遠地區學校教育品質。
自由原則
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基本的自由與權利,社會不能以整體為由,侵犯個人的權利。
社會是一個分工合作的模式,也可以是互助的體系,當每個人都願意伸出正義的援手,多懷惻隱之心,布景幫助弱勢者,也讓社會更加溫暖。
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會使社會成員形成互相照顧的合作關係,不僅讓所有人安居樂業,更讓每個人的幸福都能獲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