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人格權 - Coggle Diagram
人格權
民法第18條 I、II
民法第195條 I
生命權
最高法院84年台上字第2934號民事判例 :
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因與被害人之人身攸關,具有專屬性,不適於讓與或繼承。民法第一百九十五條第二項規定,於同法第一百九十四條規定之非財產上損害賠償請求權,亦有其適用。
最高法院73年台再字第182號民事判例:
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第一項規定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對於支出殯葬費之人,亦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係間接被害人得請求賠償之特例。此項請求權,自理論言,雖係固有之權利,然其權利係基於侵權行為之規定而發生, 自不能不負擔直接被害人之過失,倘直接被害人於損害之發生或擴大與有過失時,依公平之原則,亦應有民法第二百十七條過失相抵規定之適用。
最高法院92年第5次民事庭會議決議:
且損益相抵原則旨在避免債權人受不當之利益,未成年子女遭不法侵害致死,其父母因而得免支出扶養費,依社會通常之觀念亦不能認係受有利益,故父母請求加害人賠償損害時,自無須扣除其對於被害人至有謀生能力時止所需支出之扶養費。
健康權、身體權
民法第193條
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第1543號民事判決:
親屬代為照顧被害人之起居,固係基於親情,但親屬看護所付出之勞力並非不能評價為金錢,雖因二者身分關係而免除被害人之支付義務,惟此種基於身分關係之恩惠,自不能加惠於加害人。故由親屬看護時雖無現實看護費之支付,仍應認被害人受有相當於看護費之損害,得向上訴人請求賠償,始符公平原則。
最高法院63年台上字第1394號民事判例:
被害人因身體健康被侵害而喪失勞動能力所受之損害,其金額應就被害人受侵害前之身體健康狀態、教育程度、專門技能、社會經驗等方面酌定之,不能以一時一地之 工作收入為準。又商人之經營能力固為勞動能力之一種, 但營業收入乃出於財產之運用,資本及機會等皆其要素,不能全部視為勞動能力之所得。
名譽權
早期
最高法院82年度台上字第200號民事判決:
倘上開請求權應以金額賠償,而已依契約承諾或已起訴者,因其債之關係已變更為單純的金額給付,依民法第一百九十五條第二項但書規定,固得讓與或繼承。惟非以金額為賠償之請求權,則縱經承諾或已起訴,因其性質仍屬人格權,不在得讓與或繼承之列。
最高法院90年度台上字第646號民事判例:
民法上名譽權之侵害非即與刑法之誹謗罪相同,名譽有無受損害,應以社會上對個人評價是否貶損作為判斷之依據,苟其行為足以使他人在社會上之評價受到貶損,不論其為故意或過失,均可構成侵權行為,其行為不以廣佈於社會為必要,僅使第三人知悉其事,亦足當之。
言論自由
最高法院99年台上字第1664號民事判決:
故侵害名譽權而應負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者,須以行為人意圖散布於眾,故意或過失詆毀他人名譽為必要,蓋如此始有使他人之名譽在社會之評價受到貶損之虞。在一對一之談話中,應賦予個人較大之對話空間,倘行為人基於確信之事實,申論其個人之意見,自不構成侵權行為,以免個人之言論受到過度之箝制,動輒得咎,背離民主社會之本質。
最高法院99年台上字第792號民事判決:
又言論自由為人民之基本權利,有促進民主政治發展、實現多元社會價值之功能。對於自願進入公眾領域之公眾人物,或就涉及公眾事務領域之事項,個人名譽對言論自由應為較高程度之退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