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地球探查方式 - Coggle Diagram
地球探查方式
震測技術
1.利用地震波行經區域性質不同如:材質,密度,壓力,溫度等改變震波速率或傳遞方向而獲得震波傳遞訊息分析繪製地球內部震波路徑圖可取得地球內部結構
震波
P波:運動方向和傳播方向一致,屬於縱波,波速最快,可在任何狀態介質中傳遞,在地表造成上下震動
S波:運動方向和傳播方向垂直,屬於橫波,可在固體介質內部或非氣體介質表面傳遞在地表造成左右晃動
不連續面
利用震波在特定界面出現的波速變化進行分層
該界面又稱為不連續面
莫氏不連續面:屬於初級不連續面,為地殼,地函分界
古氏不連續面:屬於初級不連續面,為地函,地核分界
雷曼氏不連續面:屬於次級不連續面,為內,外地核分界
康拉德氏不連續面:屬於次級不連續面,為地殼矽鋁,矽鎂分界
1.透過不同的探查技術,了解地下的地質結構
2.部分的探查方式只能取得淺層的資料,在對地球內部整體結構的了解相對不足
間接探勘
地電
1.地層因組成材料,含水及膠結等不同而呈現不同導電特性
2.透過地電分析,可瞭解地下地層的岩性及地下水之分佈情形
地磁
1.透過量測各地點磁力大小分析勘測地區之磁力異常地帶,判斷地下的異常
震波
1.力學波傳遞速率與介質狀態,密度,力學特性具有密切關係
2.震波屬於力學波,可由傳遞速率分析地層材料性質
重力
1.不同地質結構與物質其密度不同造成地表重力測量差異還有因受地表高度,地形影響明顯所以解讀時需要大量資料修正
2.由地表儀器測定地下密度水平變化產生重力變化藉此推斷地下構造之形貌
直接探勘
槽溝開挖
1.以直接開挖槽溝的方式來了解淺部地層的結構,深度大約3-5米,常用來研究地表斷層與摺皺
2.可由溝壁所呈現的岩層結構用來推論地層中曾經出現過的地質事件
3.台灣的竹山溝槽
地殼鑽探
1.利用鑽探取得柱狀的岩芯樣本而代表不同深度的岩石性質
2.岩芯經由岩相,沉積結構,顆粒粒徑,化石,岩層間接觸關係,放射性定年法等來推論該地區可能發生過的地質事件
3.科拉超深井,莫荷計畫
野外挖勘
1.在自然環境中藉由觀察地形、地層剖面來了解地殼構造
2.經過岩相、沉積構造、沉積年代等判斷分析後可推求該地的地質歷史事件
3.如:水平岩向,垂直岩相,交錯層,,波痕,粒級層,基底礫岩,尼裂,生痕化石等......
4.地層在空間中的位態可以使用傾斜儀測量,傾斜儀的主要構造包括
羅盤,測角指針,固定器和水準氣泡
火山活動噴出物分析
1.一般對於火山活動噴出物分析可推論地體構造環境與岩漿變化過程
2.典型分析為分析岩脈所含的捕獲岩可推論地函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