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Enteroviruses腸病毒 - Coggle Diagram
Enteroviruses腸病毒
處理與治療
小心處理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處理完需立即洗手
無特殊治療方法,大多給予支持性療法,疑似重症患者給予免疫球蛋白
多補充水分、多休息,學童請假在家休息,避免傳染給其他同學
家中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所接受的病毒往往較高,嚴重程度可能提高
絕大多數症狀輕微,7-10天自然痊癒
特別注意腸病毒前兆病徵,如:嗜睡、持續性嘔吐等
隔離措施
傳染力極強,住院期間採接觸隔離
進入病室前後需以肥皂濕洗手及酒精乾洗手,穿上隔離衣,戴上清潔手套
第三類法定傳染病
出院後於病室內使用紫外線燈,紫外線可破壞病毒表面
的蛋白質,使病毒無法生存
消毒
日常生活環境
使用500ppm之漂白水,取10c.c之漂白水加入1公升的清
水中稀釋消毒
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物
使用1000ppm之漂白水,取20c.c漂白水加入1公
升的清水中混合
易導致重症
伊科病毒
新生兒感染
小兒麻痺病毒
延腦型腦炎、脊柱前角神經炎
克沙奇病毒B型
心肌炎、心包膜炎、新生兒感染
併發重症前病徵
肌躍型抽蓄
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
持續嘔吐
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盡早就醫
發疹3-4天後出現
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呼吸急促、全身無力、心跳加快、心律不整等
腸病毒71型
腦幹腦炎、肺水腫
多有手足口症狀出現
手足部及口腔黏膜出現,針頭大小紅點的疹子或水泡
容易有中樞神經併發症
嚴重併發症多發生於發病5日內
出現肺水腫時,死亡率高
嗜睡、持續嘔吐、意識不清、抽蓄
發燒時間較長
超鍋三天,體溫超過39度
小RNA病毒科,中和特定病毒抗血清法
伊科病毒(Echovirus)1至33型,8、10及28型除外
腸病毒(Enterovirus)68至71型
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A1~A22型、B1至B6型
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1至3型
台灣腸病毒
腸病毒A71型與克沙奇病毒A型為主
主要侵犯兒童的咽部及四肢
嚴重時易引起神經系統併發症,導致無菌性腦膜炎與腦炎
分為A、B、C、D
篩檢
反轉錄酵素-聚合酵素鏈鎖反應 RT-PCR
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 real-time RT-PCR
腸病毒的分離血清學檢驗:ELISA
腸病毒分型分生檢測 EV RT-snPCR
處理及治療
抗病毒制劑
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製劑為Pleconaril
一種病毒套膜的抑制劑,可降低
病毒的附著與脫模能力
IVIG
但使用IVIG對於心肌炎並沒有什麼效果
關於IVIG在腸病毒感染之預防與治療效果都仍需要更多研究來做進一步的證實
報告顯示腸病毒引起的急性心肌炎患者可使用IVIG
支持性療法
針對症狀治療,一般病童約7~10天治癒
疫苗
疫苗除了小兒麻痺病毒可施打
其餘仍未正式上市,僅針對腸病毒A71型
做研究
護理措施
急性疼痛
6歲以下:給予Xylocaine軟膏
給予陪伴支持,傾聽病童感受
抗發炎止痛劑:acetaminophen, ibuprofen, benzydamine HCL
協助轉移注意力
體溫過高
發冷期:給予烤燈,增加衣物與蓋被保暖
發熱期:保持室內通風,脫去厚重衣物,維持身體乾燥
散熱期:給予溫水拭浴,鼓勵病童喝水或補充體液,依醫囑給予退燒藥
依醫囑給予退燒止痛藥
口腔黏膜障礙
避免刺激性食物
執行口腔護理
冰涼、軟質食物
皮膚完整性受損
避免使用刺激性沐浴乳、肥皂
定期指甲修剪,避免抓傷
洗澡溫度勿過高
穿棉質的衣服,不穿貼身毛衣、尼龍衣或會刮傷皮膚質料的衣服
入院評估
病史收集
母親生產史
產前有無感染
家族史
有無高血壓、糖尿病等
過去病史
過去有罹患此疾病嗎
有服用其他藥物嗎?那些藥?
藥物、食物過敏
社會史
有無去大型活動、出國、國內旅遊
衛生習慣、環境
家中有相同症狀
主要照顧者
有無上學、有相同症狀的同學嗎
有無感冒症狀
有無發燒?最高幾度?
喉嚨痛、嘔吐、腹瀉?
有無就診,是否有服用退燒藥嗎?近期服用退燒藥的時間?
有無流鼻涕,顏色、量、性質
有無咳嗽、有無痰液、顏色、量、性質
排尿情形
顏色、量、性質、次數
身體評估
聽診
腹部
腸蠕音
肺部
痰音
呼吸音
叩診
肺部
濁音
反響音
實音
腹部
實音
濁音
鼓音
視診
口腔黏膜
黏膜乾裂
破損程度程度
有無出血、潰瘍
水泡大小
頸部外觀
有無僵硬
淋巴結腫大
結膜炎
有無分泌物
有無紅腫
皮膚外觀
有無傷口
紅疹
突起
平整
水泡
範圍(全身、四肢)
脫水情形
皮膚飽滿度
前囟門有無凹陷
意識狀態
清醒
嗜睡
呼吸
呼吸型態(胸式、腹式)
呼吸輔助肌
鼻翼煽動
觸診
肺部震顫
腹部腫塊
環境介紹
自我介紹、詢問基本資料
傳染
傳播方式
受汙染的水及食物感染
由接觸到病人皮膚上的水泡
糞口傳染(糞口、水、手部汙染)及飛沫傳染(口鼻分泌物、飛沫、咳嗽、打噴涕)
潛伏期及傳染期間
發病前數天即有傳染力,發病一周內的傳染力最強,發病兩週後咽喉病排出量減少
可於喉嚨及糞便中發現具傳染力的病毒,糞便於2~3個月內皆有病毒殘留
2~10天,平均約3~5天
在口鼻分泌物中可持續1週以上,在腸道可持續6-8週(病程)
流行季節
溼熱的環境下生存
於夏季與初秋被感染
台灣地區全年都有感染個案
症狀
特殊臨床表現
急性淋巴結性咽炎
流行性肌肋痛
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
發燒合併皮疹
無菌性腦膜炎及腦炎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手足口病
病程為7-10天
通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有些需要住院給予點滴
發燒及身體手部、足部及口腔黏膜出現小水泡
克沙奇A16、A4、A5、A9、A10、B2、B5型病毒、腸病毒71型
其他嚴重型,如:肺水腫、新生兒感染等
疱疹性咽喉炎
多數病例輕微,少數併發無菌性腦膜炎
通常因口腔潰瘍而無法進食,有些需要住院給予點滴
病程為4-6天
克沙奇A1-10、A16、A22型病毒、腸病毒71型
特徵為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三歲以下幼童感染,併發嚴重中樞神經症狀比率較高
大多是無症狀感染或只有發燒等類似一般感冒症狀
最常發現食慾下降、發燒、腹瀉、嘔吐、活動力下降、皮膚出現紅疹等輕微症狀
嚴重者則可能會有心肌炎、肝炎、腦炎或新生兒敗血症
可自行恢復的
患者
預防
避免傳染,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
生病時盡早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玩具常清洗,不放口裡
注意家裡清潔及通風
勤洗手
抱小孩前洗手
飲食
補充水分
患者食器應分開處理
流質、涼軟的食物
冰淇淋、果凍、布丁、運動飲料、果汁等
免疫力
得到某一種腸病毒感染以後,至少會持續有數十年的免疫力
在接觸同一種病毒時,大多不會再發病
新生兒感染
傳染途徑
生產時經產道感染
產後感染
經胎盤傳染(先天感染)
機率高達60%
母體於受腸病毒感染後的5-7天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
潛伏期
主要病毒種類:伊科病毒(51%)
克沙奇B族病毒(45%)
3-5天(2-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