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置換術後

護理問題

TKR術後護理

3.身體活動功能障礙/與術後傷口疼痛及骨骼肌肉功能障礙有關

4.知識缺失/對膝關節置換術後居家自我照顧知識不足

2.急性疼痛/與手術後傷口有關

5.皮膚完整性受損/與手術後傷口、引流管有關

1.焦慮/對於膝關節置換術預後不確定感有關

1-3提供膝關節置換術護理指導單張,逐一說明術後需配合的復健運動。

2-1術後立即冰敷傷口兩側,一天至少四次,每次15鐘,以緩解腫脹疼痛不適感。

1-2教導及鼓勵個案深而慢的腹式呼吸以放鬆肌肉來緩解焦慮及緊張情緒。

2-3教導並鼓勵家屬給予大腿及小腿適度的按摩,以改善肌肉緊繃硬度。

1-1運用溝通技巧引導及鼓勵個案表達擔憂及害怕之事。

運動

主動運動

被動運動

用自己的力量來做關節活動,並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狀況下執行

等長運動 : 肌肉長度不變,而增加肌肉的張力、強度的靜態活動,但無關節活動

等張運動 : 肌肉縮短,張力不變,使肢體移動,主要強調關節的彎曲

無法自行活動的關節,藉由健側、他人或儀器(如手腳復健機)

2-2以枕頭抬高患肢30-45度,每次30分鐘休息10分鐘,促進末梢循環,減輕腫脹不適感。

3-1手術當天,教導足踝運動:平躺使患肢伸直抬高,腳板上下踩動及旋轉;股四頭肌收縮運動:平躺患肢伸直,用力收縮大腿肌肉,使膝窩貼緊床面,數到五秒才放鬆,停五秒再繼續,12次/分,12次/天。

3-2術後第一天增加床上坐起及直抬腿運動:平躺患肢伸直抬高,數到五秒才放下,停五秒再重複,10次/分,3次/天,並協助床上坐起。

4-1告知個案返家仍需繼續做復健運動的重要性,注意膝關節彎曲度數應逐漸進步。

5-1每日評估傷口周圍、外觀有無感染現象,及引流管性質、量等並紀錄。

5-2術後維持個案體溫,及注意傷口有無紅腫、熱、痛及分泌物。

持續被動運動機(CPM) 從術後第二天開始以15~30度開始,每5~10分鐘增加5~10度),每次30分鐘。

楊雅淑、戴文珠(2018).活動與運動的需要.王桂芸總編輯.基本護理學(八版,8-4~5頁).永大。

4-2指導傷口照護技巧感染徵象之觀察如紅腫、疼痛加劇、滲液多、滲血、發燒等異常情形,應即回診。

4-3可局部冰敷,改善腫脹及不適。

4-4鼓勵多攝取高蛋白、高維他命C飲食,促進傷口癒合,例如:柑橘類、瘦肉、魚肉、牛肉、菠菜

周秀芬、陳鈺如、劉孟芬、蔡明修(2012)。照顧一位退化性關節炎病患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之經驗。長庚護理,23(3),390-398。doi:10.6386/CGN.201209_23(3).0012

許依珊、楊宜菁、鍾玉珠(2014)。一位年輕男子行全膝關節置換術之手術全期護理。領導護理,15(4),82-91。doi:10.29494/LN.201412_15(4).0009

4-5衛教術後患隻還無法完全負重,故須使用助行器至少3個月。

4-6建議布置方便安全的環境,移除障礙物;6個月內避免爬山、跑步、蹲馬步、走遠路及騎腳踏車。

4-7小心轉位級預防跌倒,選擇在椅凳上沐浴,使用馬桶時,可運用助行器當支撐點以利坐下級站起。

例如:1.術後當天:股四頭肌收縮運動:平躺患肢伸直,用力收縮大腿肌肉,使膝窩貼緊床面,數到五秒才放鬆,停五秒再繼續。 2.術後第一天:躺患肢伸直抬高,數到五秒才放下,停五秒再重複。

例如:1.手術當天,教導足踝運動:平躺使患肢伸直抬高,腳板上下踩動及旋轉。2.術後第二天再增加內收、外展運動、膝關節主動運動:坐於床緣,雙腳下垂,做打水運動15分/次,3次/天。

周秀芬、陳鈺如、劉孟芬、蔡明修(2012)。照顧一位退化性關節炎病患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之經驗。長庚護理,23(3),390-398。doi:10.6386/CGN.201209_23(3).0012

3-3運動完後,鼓勵冰敷,促進舒適。

4-8教導個案換藥時,要保持無菌,先以生理食鹽水綿枝清潔,再以優碘棉織消毒,等待30秒後,再以生理食鹽水綿枝,以避免優點殘留在皮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