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古代 (中古時期 Middleage (西元500-1400), 1.古希臘 2.西亞緒國 3.埃及 4.古印度) - Coggle…
古代
中古時期
Middleage
(西元500-1400)
音樂特色:
1.俗樂發展超過聖樂
2.義大利:多創作二聲部對位歌曲;
法國:由三聲部擴展成四聲部
3.歌曲節奏有新發展
4.曲調多自由創作,少用素歌旋律
5.出現蘭第尼終止式
文藝復興時期
Renaissance
(西元1400-1600)
巴洛克時期
Baroque
(西元1600-1750)
古典時期
Classicism
(西元1750-1825)
浪漫樂派
Romanticism
(西元1820-1900)
音樂特色:
1.標題音樂(Programme music)-有描述性內容的音樂,通常由一個標題引導
2.交響曲入人聲
3.新的樂曲型態產生-
藝術歌曲(Lied)、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樂劇(Musica Dramma)、交響詩(Symphonic poem)
4.樂器發展完備
國民樂派
Nationalism
(西元1825-)
現代樂派
(西元1900-迄今)
新維也納樂派(表現樂派)
(Expressionism)
是一種
對印象樂派的反動
,反對將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寫景,以
精神式表現
為主;以
華格納的半音階旋律與和聲為其音樂語言開始
,消除音與音之間的區別,主張十二個音必須被同等對待,達到排除調性的最終結果
系列音樂/序列音樂
(Serialism)
可說是
十二音列作曲法之延伸
,承襲表現主義排列組合創意,將此方法運用音高、節奏、力度、音質、演奏方式等,不對稱的音樂手法即此音樂表現
印象樂派
(Impressionism)
受象徵主義(Symbolism)影響,音樂處理手法有:文藝復興時期的教會調式、中國五聲音樂、全音音階、五聲音階、平行八度/五度/四度、連續而且不解決的七和弦或九和弦
電子音樂
(Electronik music)
起源於1950-54年的歐洲,所用手法基本是
以電子音響的方法把音樂加以複製、改變、製造並紀錄
;有別於具象音樂是把已經在在的聲音加以儲存紀錄,電子音樂
是完全以電子音響方式所產生之音樂
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ism)
興起於1920年,主
要以重回巴洛克和古典時期以前的音樂為目標
、反對印象複雜的和聲與朦朧的風格,強調音樂客觀性,簡化樂曲形式和素材及樂器編制;音樂上常以多變節奏強調樂曲的律動感,和聲習慣自由
運用自然音階造成無調效果
,使用
對位法
作曲及使用
對位式
樂曲,作線狀旋律組織
機遇音樂
(Aleatoric/Chance Music)
1945年起,作曲家試圖在音樂中
加入不可預期之元素
,分兩種形式-一為在
創作過程中
,作曲家
給予自身一種或多種創作規則
,而產生一種
開放結果
;二為在
演奏上
,要求演奏者於樂
曲全或特定段落隨意(或依循某種不精確之指示)演奏
,使樂曲每次演出產生
不一樣
之
結果
具象音樂
(Musique Concrete)
為1948年在巴黎所開發的一種播音與錄音實驗,基本理念是
把各種不同來源的錄音,配合剪接與電子合成器的運用
,取代傳統以樂器或人聲作為聲響來源的材料,意指
直接取材自真實聲音的音樂
,而非音樂符號的抽象第聲音
爵士樂派
(Jazz)
20世紀於
美國
興起的大眾化藝術特殊音樂風格,源於非洲,包括-
黑人靈歌、黑人工作歌、藍調(Blues)、搖擺樂(Swing)、布基烏基(Boogie-Woogie)
等風格,是一種
注重節奏(切分音或複節奏)
,以
即興
演奏為重心的音樂型態,常為2拍或4拍,有誇張的抖音
電影音樂
(Film Music/Incidental Music)
19世紀末,早期屬無聲電影,1927年華納兄弟公司發行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聲音開始成為電影重要元素;依作用分類:1.具有合理來源、類似主題性質的「
來源音樂
」、2.為了烘托或強化劇情的「
配樂
」
頻譜音樂
(Spectralism)
興起於1970年代,基於聲音本質,就是基音與泛音的關係(頻譜),用頻譜分析儀分析出聲音的頻譜結構,並轉化在音樂中,重視音高的縱向堆疊
極限音樂/低限音樂/極簡音樂
(Minimal Music)
特色為使用反覆動機,將最少音樂素材藉由不斷的反覆而造成一種極富催眠效果的音樂,常用即興式演奏或不斷重複的方法,把東方音樂中的微分音、細微節奏與旋律等元素不斷反覆
時代特色:
19世紀後半德奧籍以外作曲家,開始在其音樂上強調
民族的來源
,其作品應表現國家民族的特性,國家歷史與民族生活選擇創作題材
洛可可時期(Rococo)
由巴洛克時期逐漸演變至古典時期,
中間重罍
的1720-1750年,歷史上稱為洛可可時期
音樂特色:
1.時代風格所造成的現象-具有客觀性、特質性且克制情感,著重平衡及明確形式
2.主音音樂(Homophony)-以優美和聲伴隨主要旋律進行;改使用分解和弦-阿爾貝提低音(Alberti bass)
3.曲式確立與發展-奏鳴曲式確立、交響曲標準形式確立
4.真正的和聲學時期-多使用基本三和弦,偶加入屬七和弦
5.絕對音樂(Absolute Music)或純粹音樂(Abstract Music)-重視形式美、講求對比、均衡、統一,器樂曲多是
6.開始有鋼琴音樂創作
7.器樂多於聲樂
8.非宗教音樂多於宗教音樂
9.樂句劃分明確-以4小節為一樂句,8小節為一樂段,使用終止式;曲中常有兩個對比性主題
音樂特色:
1.複音音樂(Polyphony)及對位手法
2.數字低音(Basso conitinuo)
3.即興(Improvisation)
4.和聲(Harmony)-正格終止式取代調式終止式、半音使用廣泛、轉調手法普遍、七和弦被引入
5.調性(Tonality)-大小調取代教會教式
6.聲樂與器樂並重
7.新曲式產生-聲樂:歌劇、清唱劇、神劇;器樂:賦格、奏鳴曲、組曲、協奏曲
8.協奏風格(Stile concertato)-有
大協奏曲(最具代表性的管弦樂曲
)、獨奏協奏曲
9.音樂術語-首次出現指示樂曲速度、表現音樂術語;在五線譜上加入小節線,節奏型、拍號呈現固定形式
音樂特色:
1.早期作曲家創作中心偏重宗教音樂
2.十六世紀時經文歌創作大增,各地方言歌曲同時興起
3.4-6聲部作品是主要音樂型態,每聲部皆佔有均等重要性,大量使
用模仿手法,逐漸增加音畫運用
4.記譜上延用固有符號,所使用節奏比之前更快,單位又更加細分
十六世紀音樂
威尼斯樂派(Venetian School)
福萊樂派(Franco-Flemish Schol)第二期
羅馬樂派(Roman School)
十五世紀音樂
布根第樂派(Burgundian School)
福萊樂派(Franco-Flemish Schol)第一期
英國複音樂派
(English Polyphonic School)
1.古希臘
2.西亞緒國
3.埃及
4.古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