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A global crisis, 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 P6-10, 第一章貝多芬內容連結, 第一章貝多芬內容連結,…
A global crisis
精神境界
與21th音樂文化做比較
看起來與差很多
其實與第一章的概念其實很相近
哈里森 的總結
名字
Harrison Birtwistle
哈里森.伯特威斯爾
不對觀眾負責
:!:
哈里是誰
英國頂尖的現代派作曲家
概念定義
The Spirit Realm
透過天才作曲家表達出來的本質或音樂
P4-5
純音樂
定義
不受外在因素地理解認識音樂
聽音樂的管道
現代
唱片
隨身聽
網路
貝多芬時期
公眾音樂廳
接待室
影響
哈里森不開心
聽眾行為對作曲家不符
音樂融入生活中
受20世紀聲音再現技術影響
網路
Rock Around The World
黑膠唱片行
音樂理念的最終實現
偉大的作品會歷久不衰
時空差異不見
比較19、20世紀
20世紀以後
後殖民主義影響
肯定文化的多樣性
19世紀
西方藝術與科學是世界典範
舉例
通俗
高雅音樂外的任何東西
辣妹合唱團(Spice Girls)
德弗札克、佛漢·威廉斯
自身融入音樂
非個人見解
非音樂的本質
通常沒有符號系統
高雅
有閒階級
人物
伯特威斯爾
巴哈
貝多芬
有系統的紀錄音樂
延續存在
教科書的音樂
編排
最後的一兩個章節
流行音樂
聚焦
歐洲與19th北美
分化
具藝術性的音樂
區分
P16
套路
甚至發生在新牛津音樂史
音樂元素
非西方音樂或民族音樂
亞洲音樂
西方音樂
巴黎聖母院
12th末
萊奧南和佩羅坦
西方音樂開端
20th日不落帝國時代一定會出現
21th這個多元化社會卻還是存在
矛盾
音樂普及
出現音樂消費者
背離19世紀作曲家想法
將音樂當成商品
人民自由選擇
音樂自主性提升
這是詐欺啊
純音樂被侷限
作曲家地位下降
現代音樂製作產業
聲音工程師與唱片製作人
創作空間與作曲家一樣多
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
先鋒派的運動
新音樂
少數人的品味菁英才懂
自我創新意識
例子
太過重視真實性 忽略觀眾感受
個人風格
p18
資料
20th
具自我意識
由繪畫藝術開始
橫跨整個藝術界
影響音樂界
發展自主意識與創新
序列主義
勳伯格,奧地利
20th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
後發展成現代的一種流派
1920s
利用數學概念
不同的音樂參數
按照一定模式排列組合
這些序列在做不同排序
聽眾看法
和傳統調性音樂不同
越不像傳統,越不聽
當代與古典的聽眾分歧加深
現代音樂重要性被古典聽眾忽視
勳伯格
世人對新事物的認識看法
時間會讓他們接受
從音樂的歷史來看
難道當代觀眾沒有拒絕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嗎?
結果
他的創新沒被大眾接受
現代音樂這個標籤仍存
原因
輕忽觀眾
抑或沒有大眾好評代表他們的音樂具嚴肅性
只有提供給少數人
為藝術而藝術
過度執著真實性
總結
成功的
勳伯格
哈里森·伯特威斯爾
其他的
貝多芬
林斯·羅傑·尼爾森
等……
這是血淋淋的失敗例子
勳伯格
危機
克萊默
不被注意
自律藝術的偉大領域
維持微薄的社會關注
不太準確
Classic FM
英國的課本
轉變不被學術著作認可
然而無法在恢復以前的形象
塞拉斯
古典音樂像癌症、愛滋病患者
傳統已經成為靜態
重心無法與時俱興
作者獨白
古典音樂聽起來不真實
矯作
不注意他的鋼琴和室內樂
問題
開放、強硬、自覺性高的類型
仍然欣賞
區別
批判性收聽
不自然
參雜來自社會的價值
公營部門嚴謹
音樂家的需求太過奢侈
透過電視看音樂
太多干擾性鏡頭特寫
注意力縮短
沒有以前喜歡
結論
思考音樂的方式改變
將音樂與時間分離
認為其為文化的表現
成長
延續
死亡
P6-10
第一章貝多芬內容連結
第一章貝多芬內容連結
假設
P12-13
P14-15
一種將西方與進步做聯想方法
P19
P20-22
P23
P28
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