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日治時期的社會與文化 - Coggle Diagram
日治時期的社會與文化
文化新樣貌
二、公共衛生和醫療制度
目標
改善醫療條件、公共衛生
作法
1.興建下水道
2.建立自來水系統
3.設制醫院
4.推行預防注射
5.利用警察搭配保甲制度推廣宣傳防疫
結果
傳染病逐漸獲得控制
臺人的平均壽命逐漸提升
四、都市計畫都會文化
以臺北為主的城市經過重新規劃
寬敞筆直的街道
歐式風格的建築
總督府的提倡之下
棒球成為最風靡的運動
報紙、廣播、咖啡廳與戲院等事物的出現
改變臺灣人的消費型態與生活需求
六、身分上的矛盾
原住民
太平洋
「高砂義勇隊」
原本認同以部落為中心,無國族概念
後來
有自願參戰的、也有被迫參戰的
漢族
被視為日本國民
在戰爭中難免會有身分認同的掙扎與矛盾
亞細亞的孤兒
刻畫出臺灣人當時面對的認同問題
三、觀念習慣的改變
引進制度
司法制度
一週七天制
二十四小時制
由於行政機關與大眾交通都必須遵守時間
臺灣人逐漸養成守時的習慣
注重放假和休閒運動
各級地方法院的設立
確立臺灣的司法制度
培養臺灣人的守法觀念
五、從傳統到近代:藝術與文學
藝術
繪畫、雕塑、音樂
與日本同步發展
走向專業化發展趨勢
題材多與人民生活結合
文學
賴和
擅用臺灣方言和俗諺
描繪台灣人民的生活
被稱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吳濁流
常用小說、詩詞
暗喻當時台灣人在統治階層下的生活處境
一、風俗習慣的改變
三大陋習
纏足
辮髮
吸食鴉片
解決方法
鴉片
消極態度
最大稅收來源
管制吸食人口
知識份子強力反對鴉片
政府被迫採取較積極的作法
纏辮
保甲制度、教育
斷髮、放足
文化啟蒙與社會運動
文化啟蒙
1921年
林蔣
行為
發行臺灣民報
舉辦文化演講
目標
改良當時社會風氣
傳播新知
啟迪民智
社會運動
1921年
日本東京
林獻堂等人
臺灣議會社置請願運動
逐漸喚起臺灣人的政治意識
1930年
臺灣
部分民眾黨黨員
另外籌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要求總督府實施地方自治
1927年
臺灣
蔣渭水等人
向總督府申請成立「臺灣民眾黨」
提倡自由民權、破除社會惡習和迷信、反對吸食鴉片等
臺灣歷史上第一個合法政黨
1935年
總督府首次開放地方選舉
半數議員民選產生
二林事件
原因
總督府頒布各種規則,講立新式糖廠的生產,對蔗農有許多剝削與限制
群起向會社(製糖公司)爭取應得權益
爆發二林事件
1925年
臺灣地一個農民組織「二林蔗農組織」成立
受到台灣文化協會
二林事件
蔗農因採收甘蔗問題與警察發生衝突
影響
全島性的農民運動
許多農民遭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