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line of defense
完整的皮膚
生理屏障-第一道防線
完整的黏膜構造
呼吸道的纖毛
眼淚及其他分泌物
酸鹼值偏低的環境
汗腺&皮脂腺
正常菌叢
胃酸
陰道
陰道中有乳酸桿菌製造乳酸,使pH 維持 4-5 之間,可抑制腸道桿菌的侵入及繁殖。
胃酸使胃的 pH 值降低,並有殺菌作用。
尿液
尿液是微酸性,能抑制細菌生長。
分泌化學性的抑菌物質
是生物體中由上皮組織和結締組織構成的膜狀結構。內有血管和神經,能分泌黏液。
管腔(如消化道、泌尿道)
其中流動的體液可將微生物沖刷到體外。
可以黏附各種微生物,阻止它們黏附到上皮細胞。然後藉助纖毛擺動、管腔蠕動以及咳嗽等運動,將微生物清除。
含有溶菌酶和磷脂酶A2等多種殺菌物質
腸胃道
胃酸可以殺死大部分的微生物,如傷寒桿菌
大腸可產生大腸桿菌素,可在微生物的細胞膜上形成孔洞,破壞細菌的能量代謝
呼吸道
生殖系統
陰道乳酸桿菌及初潮之後的陰道酸性分泌物都可殺死病原體。
精液中含有的防禦素和鋅,都可殺死病原體。
分泌的黏液及唾液中均含有溶菌酶等可以破壞細菌的細胞壁
泌尿道系統
其黏膜有特殊的酸鹼值,可以阻擋病原體入侵體內,而每天多次的排尿,可將聚積在尿道口的細菌沖刷掉,避免病菌進入人體。
位於鼻腔和胸腔的上皮組織
鼻腔
胸腔
將灰塵和細菌混合黏液,形成鼻涕,往後排送到咽喉,可吐出也可被嚥下,嚥下的會被胃酸分解
將細菌及灰塵混合黏液,形成痰,往上經由氣管排送到咽喉,隨著咳嗽被吐出
汗腺
皮脂腺
位於哺乳動物皮膚的真皮層、皮下組織中分泌汗液的腺
是一種全泌腺(holocrine gland),作用為分泌油脂
對於皮膚,會在角質層上形成一層油性的潤滑劑,可以使人類在工作意外發生時,減少傷害發生的機會
皮脂溢出部位
皮脂腺較多的部位,如頭、面以及胸背上部等
對於鳥類羽毛如尾脂腺的作用在於可以防水,
例如水鳥捕魚後羽毛可以保持乾燥,而不致體溫降低,這都是演化作用結果
大汗腺
小汗腺
由單層柱狀上皮組成,其中有暗細胞,內含分泌顆粒
腺泡的外周有一種梭形扁平細胞(肌上皮細胞)圍繞,收縮可助出汗
多數動物的汗腺隨毛囊分散分布,少數群聚在特定部位
前者例 : 人類-分布於腋窩、乳暈、陰部、肛門附近
後者分泌少量濃稠的汗,例 : 河馬-血汗(紅色的汗、鼬&香貓-特殊香氣的汗
受交感神經、腎上腺素能纖維的支配
物理性的屏障
分泌化學性的抑菌物質
物理性的屏障
分泌化學性的抑菌物質
腺泡的上皮細胞中有明、暗細胞
皮膚完整的皮膚是極有效的屏障·大部份細菌都不能穿過
汗腺分泌乳酸及皮脂腺分泌脂肪酸 使皮膚表面pH值降低 抑制細菌生長
外面也有肌上皮細胞圍繞
直接分布於皮膚表面開口
黏膜表装膜所分泌之黏液形成一道屏障
黏液可與病毒競争細胞表面之受器·使病毒無法進入細胞。
黏液可以黏住異物·再藉機械性原理如咳嗽、打噴嚏、纖毛擺動將之排出
分泌稀薄的汗液
人類汗液的主要來源
受神經調節,分布到的交感神經一般是膽鹼能纖維,只有面部和手、足的部分汗腺受腎上腺素能纖維的支配
眼淚·唾液丶尿液之沖洗作用·及腸道的蠕動等
特性
生理作用
定義
胃酸使胃的pH值降低 並有殺菌作用
呼吸道分泌液眼液、睡液中均含有溶菌鋂·可破壞細菌之細胞壁
汗腺分泌乳酸及皮脂線分泌脂肪酸 使皮膚表面pH值降低 抑制細菌生長
尿液是微酸性·能抑制細菌生長
又稱為人類微生物群系(Human microbiome)是某些微生物與宿主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共生關係,對生物體無害的一類細菌,包括細菌,真菌,古菌,和病毒。
功能
提供維生素等營養物供人類吸收與利用
幫助人類抵抗病原菌的侵襲及健全人類的免疫力
陰道中有乳酸桿菌製造乳酸·使pH維持4-5之間·可抑制腸道桿菌的侵入及繁殖
分泌抗生性的物質
易受環境變化的影響
附著力強
對寄生部位具有專一性
被破壞,就會給予一些伺機性病原菌機會來造成宿主感染及生病
食物種類、壓力、或藥物的治療
營養作用
免疫作用
拮抗作用
多數為厭氧菌。通過緊密與黏膜上皮細胞接觸來占領位置,這些部位數量很大,在營養競爭中處於優勢,並通過自身代謝來改變環境的pH值或釋放抗生素,來抑制外來菌的生長。
影響生物體的物質代謝與轉化。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及維生素的合成,膽汁的代謝、膽固醇的代謝及激素轉化
抗原的刺激可以使宿主產生免疫,減少本身的危害,某些誘發的自體免疫過程具有抑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