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Phagocytosis & Imflammation & interferon or other antimicrobio…
Phagocytosis & Imflammation & interferon or other antimicrobio peptides
Imflammation
發炎反應
10941064A
10941053A
血管擴張使感染部位血流減緩,利於防禦性細胞 (單核球和嗜中性球)附著在血管壁上,造成感 染部位發「熱」的現象。
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permeability)利於防禦性細胞 穿過血管,離開血液。
吞噬細胞由血管中移走到感染部位,稱為血球的滲 出。同時也會造成感染部位充血而呈現「紅」和 「腫」的現象。最後,吞噬細胞會聚集在感染處 吞吃侵入的細菌,並放出溶解酵素,會傷害附近 的健康細胞,進而造成組織的損傷,嚴重時會有 「痛」的感覺。所以,發炎處的典型癥兆為”紅、 腫、熱、痛”。
以前認為與生活習慣有關的文明病,現在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都跟慢性發炎有關。體內慢性發炎,我們可能渾然不知,或是在低程度發炎引發輕微的疼痛時,常選擇服用鎮痛解熱劑以舒緩疼痛。
一般來講,老年人比較容易產生全身性的慢性發炎,而慢性發炎跟前面提及的動脈硬化、糖尿病、癌症與阿茲海默氏症有關,因此老年人得到這些疾病的機率就比年輕族群高很多。
如果能夠避免體內產生慢性發炎,自然可以免除很多常見的文明病。除了充足的睡眠與運動外,就要靠正確的飲食觀念
Phagocytosis
吞噬作用
10941064A
10941054A
趨化作用
感染部位的微生物和受傷的組織細胞 會釋出一些能吸引防禦性細胞移走至感染部位的 化學物質
附著
吞吃發生前,吞噬細胞必需與吞吃的目標 物質接近,甚至接觸,才能誘使細胞伸出偽足,進行吞吃。
附著的步驟可以因感染部位中一些物質的出現和參與,而變的更 加容易發生,這些物質稱為調理素(opsonins), 例如補體分子和抗體等;這種被促進的現象則稱 為調理作用(opsonization)。
攝取
包括伸出偽 足、包圍目標物、及形成吞噬小體 (phagosome)。
消化
吞噬小體形成後,此小體會與細胞內的溶 解小體(lysosome;內含各種消化酵素)融合成 吞 噬 溶 解 小 體 (phagolysosome) (。約10-30分鐘內,包裹其中的大部分細菌 即被殺死。消化後,細菌死亡的碎片或廢物會被 送出細胞外。
補充
微生物逃避吞噬作用
抑制黏附
M protein、莢膜
Streptococcus pyogenes(化膿性球菌)
S.pneumoniae(肺炎鏈球菌)
殺死吞噬細胞
Leukocidins(白介素)
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黃色葡萄球菌)
破壞吞噬細胞
Membrane attack complex
Listeria monocytogens(李斯特菌)
逃避吞噬細胞
Shigella(志賀菌屬)、Rickettia(立克次體)
預防形成phagolysosome
HIV、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結核桿菌)
在phagolysosome中存活
Coxiella burnetii(貝氏考克斯菌)、Leishmania(利什曼病)
服用維他命C
維生素C可刺激白血球的功能
可增加嗜中性白血球的趨化性
促進吞噬作用
白血球的增值
interferon or other antimicrobio peptides
干擾素 或 其它抗菌胜肽
干擾素
當細胞受到病毒感染時,免疫系統產生某種蛋白質在細胞間傳遞訊息,“干擾”病毒的複製,同時警告鄰近正常的細胞,提高警覺,以防病毒入侵,此種蛋白質稱為”干擾素”。
干扰素特性
干擾素(Interferon,簡稱IFN)是一種醣蛋白,分子量在20000~40000 Dalton之間,抗酸、耐鹼力高於一般蛋白質。在正常組織或血清中通常測不到干擾素,但被病毒感染啟動免疫反應後,干擾素是最早被製造分泌。
人和其他動物皆可產生干擾素,但人類疾病需要的是人體產生的干擾素,無法用其他動物分泌的干擾素治療,具有高度的種屬特異性。
干擾素在人體的含量極低,早期無適當的方法大量產製,因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干擾素得以量產製造進而能廣泛地應用於醫療。
干擾素類型
Ⅰ型干擾素:α干擾素(IFN-α)由白血球產生,有抗病毒作用;β干擾素(IFN-β)由纖維母細胞產生,具抗病毒作用。兩者結構類似,也較穩定。
Ⅱ型干擾素:γ干擾素(IFN-γ)由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細胞產生,具抗病毒、活化吞噬細胞、誘導MHC分子表現功能。
Ⅲ型INF:包括IFN-λ。IFN-λ家族在結構或功能上與IL-10家族和I型IFN家族相似。IFN-λ與受體複合物(receptor complex) IL-28Rα/IL-10Rβ結合後,導致Jak-Stat信號轉導途徑啟動,發揮類似I型INF5之免疫調節、抗病毒、抗腫瘤等功能。
副作用
類似感冒症狀;掉髮;精神憂鬱、失眠;TNF-α 會抑制骨髓造血,故治療期間定期抽血檢查血球數目以及甲狀腺低下或亢進。
用途
抗病毒
抗細胞增生(抗腫瘤)
免疫調節
抗纖維化
其它抗菌胜肽
抗菌肽的長度範圍很大,其長度可從12個胺基酸殘基到80個胺基酸殘基。它們的結構也千變萬化。
最初,科學家在中性粒細胞中發現了抗菌肽,不過隨後科學家發現,在經過細菌或病毒或骨化三醇(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的刺激後,上皮細胞和巨噬細胞中亦會產生抗菌肽。
分類
依胺基酸組成及結構
不含半胱胺酸
特殊胺基酸型
beta折板
胺基酸豐富型
alpha螺旋
含雙硫鍵
依來源
魚類 甲殼類
兩棲類
昆蟲
哺乳類
植物
細菌
依作用對象
細菌
寄生蟲
病毒
真菌
10941310A
1094105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