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環境與社會 - Coggle Diagram
環境與社會
社會階層化
各階級的行動能力不同
居住環境不同
各階級掌握訊息的能力不同
重建資源多寡
結論:對於災難風險的社會階層化因素的忽視,將導致在下次災難時,重演弱勢者的困境與國家失靈的狀況。
影響
環境災難1. 個人;2. 家庭;3. 社會
影響並不是平等地作用在每個人身上
(風險分布不平等)
環境變遷、氣球暖化、天然災害(自然與社會的相互影響)
因應之道:1.減少科技的使用、回歸自然
2.利用科技進行風險管理。
原住民社會工作
原住民族人與專業社工員在社會結構位置中的落差。
民族集體文化權:社工員若要擺脫社會控制的角色,要能反身自省,肯定原住民文化價值的特殊性。
1.重建政策否定原住民族集體文化權
部落集體自治與自決的權利
部落在原鄉居住、利用與處分土地的權利
原住民族是山林的守護者,災後需要的只是暫時的中繼安置。
2.社福組織對原住民族的結構性歧視:社會排除與殖民壓迫
國家政策或社福團體結構性地排除在地原住民族的聲音與參與,失語及禁聲,失去話語權
社工員忽視跨文化差異,文化能力不足
從文化安全再探文化能力
在「文化知識」方面:從文化安全角度重新學習原住民族文化與知識
2.在「態度與價值」方面:批判性的自我檢視,以災民為主體,集體文化權
在「文化技術」方面: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政府決策應正視原住民族的集體文化權與文化安全。
災難與社會不平等
過去(自然主義)
大自然的反撲,對人定勝天或科技的反思與質疑
1960年代災難社會學
脆弱性
含:個體或家庭層次
社區或國家層次
影響個人或團體受災機率與災後恢復能力的特質,含物理性、經濟、社會脆弱性(與社會不平等高度相關)
災難風險的分布
對災後生活的衝擊程度
經典災難研究
重建資源分配、社會網絡
災難社會學:強調災難的社會性,災難風險的分布與重建,受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因素的影響。
早期(隱含功能主義的預設)
對一個社會或其分支造成物理損害與生命傷亡的意外事件,並使其社會結構混亂或使社會原有全部或部分的必要功能喪失。(結構功能論:恢復正常為工作重點)
批評:災難是混亂中有秩序、恐懼中有勇氣、並未失序反而是相互連結。
迷失
對災民行為與心理的錯誤假設:事實上,社會網絡(社會資本)的相互合作,促成團結。
國家全能迷思
經驗研究指出:民間團體比軍隊早進入救援狀態。
若一國行政貪腐嚴重又缺乏公民團體監督,可能導致重建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加劇災民的不平等狀況。
文化能力
以個人為取向(以服務提供者的角度在思考),忽略之間存在的權力關係。承認學習者的不足才是正確的態度。
學習文化即可,不去質疑結構性或歷史性的不公。
文化安全
由原住民族的觀點出發,確保原住民族的文化延續。
這是關於共享的尊重、共享的意義、共享的知識,在一起學習、生活和工作的互動經驗中具有尊嚴且真誠傾聽。
災區的貧富差距惡化
主要原因為災前的社會脆弱性(受災風險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