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道德倫理學派與教育 - Coggle Diagram
道德倫理學派與教育
(二)主外派
結果論、功利主義
1.
功利主義
:
以行為的
結果
作為善惡判斷的標準
(1)行為的結果使大多數人快樂,即為善。
(2)行為的結果使大多數人痛苦,即為惡。
2.道德權威的建立是
由外而內
3.透過
賞罰
等
外在程序
來建立個人的道德
邊沁
1.提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2.行為的目的在趨樂避苦
3.教育有工具性的任務以滿足兒童不同的需求
彌爾
1.教育應培養兒童的正義感與同情心
2.強調善即快樂,惡即痛苦,令人快樂的行為就是善行
3.社會進展趨向以平常互動為常態,但命令及服從的關係是例外
斯賓賽
生活預備說(目的論)
1.與自我生存有直接關係的活動
2.與自我生存有間接關係的活動
3.有關養育和教育子女的活動
4.有關維持社會和政治關係的活動
5.休閒和娛樂的活動
亞里斯多德
1.人生以追求幸福或至高的善為終極目的
2.主張德行是幸福人生的中心,德行是後天養成的習慣傾向
3.強調要將德行落實在
日常生活中
,注重道德實踐和
習慣養成
的品格教育
(一)主內派
康德
動機論
:道德的訓練是從
內往外
,主張讓個人擁有
義務心
教育應以品格陶冶及意志的
自律訓
練為主,培養
自發為善
的意願,便能表現道德行為
意志的訓練
,
排斥利己
的功利觀點
孟子
主張順從人的天性行(四端)就可以為善,心是屬於動機論者
規範倫理學
1.
義務論
2.
效益論(目的論)
3.
德行論
強調要將德行落實在
日常生活
中,注重道德實踐和習慣養成的品格教育
行為的對錯在於
目的
或
結果
行為的
動機
與道德原則的一致性
德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