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社區工作(整理) - Coggle Diagram
社區工作(整理)
社區專有名詞
-
-
-
-
-
-
-
-
-
社會資本
是指社會上人群間的互信、互相了解、共同價值 (命運共同體) 等讓人們可以共同生活的社會網絡與道德標準。世界銀行的定義:「讓集體行動順利運作的規範與網絡。」也就是說,社會上可以讓人與人之間很容易合作的人際關係等這個籠統的觀念。世界銀行:「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社會資本是解除貧窮以及人類與經濟永續發展的關鍵。」
社區工作的實務技術
-
提升社區意識
-
四概念
1.熟悉感:對人空間、歷史文化、制度
2.認同感:對社區有正面的肯定
3.歸屬感:熟悉、認同、習慣、樂在社區中從事某些行動,並感到自在且被接納
4.榮譽感:結合以上可轉化為行動,使居民為社區榮譽而參與、付出
相關描述
1.在正向的歸屬感中會產生認同感
2.歸屬感與認同感均屬于團體內的自發情感
3.歸屬感與認同感的共同作用,加上外部團體的肯定,則會產生榮譽感
4.熟悉感是最先出現的情感,透過生活中所累積的熟悉感與信任建立社區共識,進而增進社區互動,強化社區認同感
5.歸屬感會包含熟悉感和認同感
-
社區能力建構
意義
1.社區能力是一個社區各項資產或屬性的總和
2.社區資產也含政治的資產
3.一個社區是否能有效使用,端視社區的組成分子對此資產的運用
4.社區資產是靜態的能力,社區力量是動態的能力
5.又稱「社區能力培養」,Craig (2007)認為「社區能力建構」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每個政府部門或不同的 學者可能有其不同的定義。Schuftan(1996)從策略取向的角度來界定社區能力建構之意涵,認為社區能力建構被視為社區發展的一部分,它可以提升民眾的知識、 認知與技能,來提供社區支持體系與改善社區問題。也有學者認為所謂「社區能力建構」(摘引自Home Office, 2004, Firm Foundation),是指強化居民與社區團體的技術、能力與信心的教育學習與資源支持,使其採取有效的行動,領導社區發展的過程和方法。
-
-
-
-
社區能力建構特色主要展現在四個面向(Chaskin, 2001)
1.社區意識(sense of community):
反映成員間的連結程度及彼此對環境的認知,包含:集體共享 的價值、規範與願景
2.社區成員間相互依賴(commitment)的程度:
指特定 的個人、群體或組織對於在社區內發生的事負責的程度
3.解決問題的能力(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化承諾為行動,在規劃與執行時,社區需扮演關鍵 的角色
4.資源的可近性(access to resource):
除了了解既有社區有資產外, 也要有能力連結並取得外部資源,支持社區的發展。
-
-
社區培力
-
1.社區居民能發展出處理社區問題的能力,滿足社會需求
2.社區工作者相信,人並非僅期待安於現象,也會期望更美好
3.社區居民有權利也有義務參與社區事務,並從行動獲得成長與滿足
4.「全方位」能成功解決問題
5.使居民學習民主式參與,尋求共識、目標並共同行動
6.社區應有自發性地改變意願、為自己的復原負責任
7.社區是有助於解決問題之前在的資源
-
Hardina
1.社區居民為資源而非案主,協助居民發現及肯定自己所擁的資源,並協助居民資源交換
2.培力與充權,除了發生在個人之間,也包括團體與鄰里的社會資源
3.組織中的個人必須先被培力
4.社區組織的角色為「中介者」
5.對抗不正義是組織重要責任之一
6.組織協助居民習得組織與自我充權的能力
-
模式
協同合作的社區培力模式(model of collaborative practice)Link Title「在一個過程中,讓對問題見解不同的多方,能夠在一 個機制下建設性的探討彼此之間的差異,超越自我的侷限,尋求可能的解決之 道」「與家庭工作」、「參與各種會議為切入點」1.進入社區(開會、討論及建立目標)
2.找出議題成為社區的政策
3.並且決定議題的優先順序
4.透過組織或機構發展出行動策略
5.在社區 中規劃、分配及執行社區方案
6.回歸到個體或家庭,並由社區來決定行動的下一步
- 參與者及社區進行研究及評鑑
-
社區社會工作過程模式(CSW, Community Social Work model)
階段一是熟悉環境及蒐集資訊,以利進行需求評估與資 源盤點
階段二尋找社區重要的「頭人」(key person)並與之建立關係,成為 重要的資源點,同時完成社區的社會稽核(social audit)以確定資源動員的可 能,此階段的任務是要與社區成員及其他的專業人員建立夥伴關係,同時開始 建立一個團隊
階段三則是完成社區服務計畫的擬定,此一計畫可能是老人照 顧計畫或者在地就業方案等
階段 四則必須配合其他的介入模式,成為一個整合性的 CSW 模式,有助於發揮計 畫的效能。
階段五則是在提供團隊的專業技能及提升服務成效,因此訓練是此 階段的主體,工作團隊的成員之間必須互相支援協助
社區培力則包含五個對應的向度
1.自信的-提升居民的技術知識與自信,相信可以改變現狀
2.包容的-認清歧視的存在,鼓勵機會平等及團體之間的良好關係,挑戰不公平與排除
3.有組織的-將居民帶領在開放、民主及有責信的組織下,一起為共同的問題努力
4.合作的-建立團體間的正向的關係,共享資訊、激勵夥伴關係
5.具影響力的-鼓勵並強化社區參與,並影響服務、行動與決策
-
-
社區調查
五目的
1.檢視所有關係人所關心的議題是否被納入政策或服務方案
2.為既存的方案或政策辯護
3.評估服務使用者對服務提供的滿意情況
4.就幾個備選方案中,選出最被人們所期待的方案或政策
5.釐清需求是否已被滿足、方案效果是否貼近於目標
-
社區工作的要素
-
-
-
-
-
-
資源
-
社區工作體系五種人力資源
1.社區領袖 :可能是正式的,如地方組織領袖的里長,或是民意代表,可能是非正式的,如傳統領袖等
2.地方菁英:某領域專長的人士,但他們不一定支持或參與社區組織活動
3.社區組織幹部:社區內各種社區組織的幹部
4.志工:他們不僅是認同、支持社區行動,且以採取行動
5.社區居民:指尚未參與社區組織的民眾
-
社區工作的程序
-
-
-
-
社區工作順序
1.認識社區
2.組織
3.規劃
4.執行
5.評估
..........................
1.接觸社區及居民
2.評估社區需求
3.建立社區組織及社區團體
4.規劃社區工作方案
5.執行社區工作方案
6.評鑑社區工作方案績效
-
社區產業發展
-
-
-
-
社區產業意義
而是指在同一社區或共同生活圈中的小規模生產者,因著相同的生產條件、生活形態、自然/人文環境等,經由居民的參與去塑造在地特色,所形成的社區型/地方型產業,它必需具備濃厚的在地文化特質,也有人稱之為「地場化文化產業」。Ex.農特產品類、手工藝品類、休閒旅遊類
-
社區工作的價值與原則
-
-
-
-
-
培力與自立
費德勒強調「培力」的目的,是讓群眾「批判意識覺醒」
結合「反思」與「行動」的實踐過程
除去壓迫與壓迫關係會變革
培力重視其過程多於結果
為協助解決個體問題,並付諸行動的過程,也是一種讓人們有主宰環境和做決策的過程
Hardina(2003)
1.組織個人必須先被培力,才能協助社區居民充權
2.需透過社區組織及社區居民的集體合作來解決問題
3.開發社區內在資源比較重要,接著才是引進外在資源
4.將社區居民視為資源
社區工作的基本概念
-
-
-
三概念:
1.地域的概念:社區為地理界線的人口集團(如:村、里)。側重地理、結構、空間有形
2.體系的概念:社區為相互關聯的社會體系(如:鄰居相互關心)。側重心理、過程、互動與無形
3.行動的概念:社區為基層自治的行動單位(如:守望相助隊)。側重社會組織、行動與發展
-
-
-
其他
以資產為基礎的社區發展
-
三特點
1.資產為本(assists-based)
(1)個人資產(individuals)
(2)社區組織資產(associations)
(3)社區團體及部門資產(local institutions)
(4)自然資源及物質資產(Natural Resources and Physical Assets)
-
-
-
-
社區工作的立論與工作模型
理論
-
系統理論及生態理論
系統理論
1.上層系統的改變,將對社區生活帶來改變
2.社區次系統所採取的任何行動,將同時影響社區及其他次系統
3.社區可以發揮各種功能,但有些社區表現較差
4.社區工作的目的在讓社區達成穩定狀況,使居民可以參與社區的生活
生態學
很多問題並不是線性的關係,是人與環境之間互動所造成,有其歷史與文化背景脈絡
1.棲位-指個體在社區結構中所處的位置,所的位置會影響到個體能否夠獲得發展的機會,若是無法滿足,個體將會選擇離開
2.棲地-原指生物體棲息所在之處,在社會工作領域關心的是個體週遭的自然,社會與文化環境
3.競爭-指社區內的土地開所產生的競爭狀態
4.集中化-指特定區域內的機構或是服務的集中程度
5.聚集-指個人的區域流動過程,特別是人們往都市遷居或移民的狀況
6.區隔-指個人、團體或是機構是否被某種社會特徵所區隔,如種族、宗教…等,使得他們被區隔在某些特定的地理空間內
7.整合-指社區內各種族、族群、階級、宗教的整合狀態
8.承續-指社區內的團體或機構被取代,亦即社區變遷的過程
從資源與風險兩個層面,將鄰里區分出下列三種類型
1.陷阱型
指低資源、高風險的鄰里。此種鄰里會明顯危害家庭的福祉,家庭對住所別無選擇,只能依靠成功的親職角色,或是連結外部資源以因應鄰里內的風險,可以的話,多數家庭會選擇搬離
2.墊腳石型
指資源與風險程度均居中的鄰里。此種鄰里可以提供資源滿足家庭的需求,協助其獲得復原能力並向上提升,不過成功的親職角色與資源連結仍是因應風險所不可或缺,若鄰里的狀況沒有改善,家庭也有可能選擇搬離
3.跳板型
指相對低風險,並擁有豐富資源的鄰里。此種鄰里可以滿足多數家庭的需求,盡其可能提供家庭所需的資源,除非家庭組成或經濟地位產生劇烈的變動,否則很少家庭會選擇搬離
-
-
-
-
-
-
計畫與變遷理論
凝聚類別
1.機械性凝聚
在勞動分工尚不發達的地方,社會團結仍舊是透過機械性凝聚,這裡的機械性凝聚是指當人們為了群體的一致性活動,會喪失自我,集體人格完全吸納個人人格,所有成員的共同觀點與共同傾向,超越個別成員自身的觀念和傾向,人們因而失去個性,就像是無機物的分子一般。
2.有機性凝聚
勞動分工的規律不但適用於社會,且還適用有機體,涂爾幹認為有機體的動物等級越高,其機能分化就越細緻。因此,在分工的社會中,個人的人格和特徵得以表現,每個人所擁有的自由發展空間越廣,勞動越分化,個人就越貼近社會,整體與個人同步發展,社會更能有效地採取一致性行動,其所形成的有機性凝聚,讓社會就像高等動物一般
觀點
1.社區失落
此觀點認為社會分工使得凝聚力衰微,都市中的人際關係是非人性化、無常與片斷的,由於人們分屬多元的社會網絡,各自間的關係鬆散,一旦產生突發狀況,鬆散的網絡關係將無法發揮協助的作用,都會就是由許多次級性的網絡所組成。
-
-
Rothman工作模式
社會計畫模式
Rothman(1968)
1.社區工作者做過了社區需求調查後,依據自己的專業,研擬了一套具體的方案,進入社區加以執行
2.著重社區問題的解決
3.重視事實的發現與分析的技術
以大型的科層組織,引導變遷的過程,並設計各種計劃與政策
強調以科學、理性的方式用技術解決問題(已有組織的單位施政,政府部門、協會等)
社會行動模式
弗雷勒(Paulo Freire)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一書提出「意識覺醒」的概念
1.察覺壓迫的運作 :壓迫者會運用任何的手段,讓自己的壓迫事實不被認知,或是採取施加小惠的方式,舒緩受壓迫者採取解放行動的可能
2.任何試圖藉著尊重受壓迫者的弱勢,以”軟化”壓迫者權力的種種努力,所顯示出來的都只是一種假慷慨
壓迫的形式
剝削(exploitation):
指不同群體之間的不公平對待,主要概念來自於馬克思主義者對於生產體系的分析,此種壓迫型式的主因是經濟利益,由資本家榨取勞工的價值所產生;相似的概念,也漸漸被運用到性別以及種族之間的剝削關係
邊緣化(marginalization):
指個體被排除在主流社會的過程,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被邊緣化的對象主要是缺乏經濟資源的底層階級或少數族群,邊緣化可能是最危險的壓迫型式,一旦人們被邊緣化,他們將失去社會參與的機會,經歷嚴重的物質剝奪
無力感(powerlessness):指個體因為缺乏權威或權力所形成的感覺,主要是由各種社會區隔所產生,以勞動市場為例,相較於專業人員,基層勞工的勞動自主性與發揮創意的空間均相對較低,由於個人的社會地位,使得他們所受到的尊重與重視程度較低
文化帝國主義(cultural imperialism):指社會內部主流團體的文化與經驗,透過隱形的方式,形塑對其他群體的刻板印象,或視其為異類,並試圖將這種意識內化到所有團體之中,成為普遍價值。例如,同性戀者被社會排斥的現象
暴力(violence):指群體或是個體間的攻擊行為,包括肢體、語言等。少數民族、移民或是同性戀者是容易遭受暴力的群體,暴力的形成通常不是只有個別因素,還必須考量整個社會情境或氣氛,整體社會的縱容,往往加速或催化了暴力之嚴重程度
著重社區的改革,兼顧過程與任務
1.依據社會正義或民主的理念,將社區中處於劣勢地位者組織起來,而後對社會提出適當的要求,如,資源的增加或合理的對待
2.將劣勢被壓迫一群人組織起來、爭取權益 (行動衝突為主)
-
社區工作的歷史發展
社會睦鄰運動
1.以社區為對象,工作者與工作對象相親相愛
2.工作內容隨社區的需要而發展
3.配合與聯繫社會相關機關,發掘與運用社會資源
(Settlement movement)是一個社會改革運動,起源於19世紀後半的英國
在1920年代於英國和美國達到高峰,影響社會福利和社會工作的發展
是今日「社區工作」的先聲
主張受教育的志願服務者和窮人住在相同地方共同生活,並領導鄰里改革和提供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