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兒童的身心發展與輔導 - Coggle Diagram
兒童的身心發展與輔導
認知能力的發展與輔導-Piaget
三個階段的理解發展
泛靈性(3-7)
邏輯性(8以上)客觀的行動
魔幻性(3以前)
四大方式
同化:將外在資訊以原有認知結構加以吸收
調適:改變認知結構以整合新接觸的資訊
失衡:遇新資訊時,既有架構無法配合的心理狀態
平衡:對新資訊產生理解的心理狀態
意義:個體的認知結構和外在世界互動的結果,透過同化、調適等方式,將個體本身認知從原本的狀態改成更圓滿的形態。
四大階段
運思前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
萬物有靈論
推理發展前期
可以以符號去理解世界
思考會有些僵化,但漸能以多面向思考
能清楚辨別真實與虛幻
自我中心,到後期才較能顧及他人想法
對人際較為直覺思考,暫少邏輯判斷
具體運思期(concrete-operational stage)(7-11)
分類
數、容積守恆的概念➡️可將概念加以補充、倒反、交互運作
順序:從大到小
根據具體事務去做邏輯推理及抽象思考的能力
語言能力更加精進
感覺運思期(sensory-motor stage)(0-2)
多為知覺能力的發展
較不能使用客體概念化
缺乏語言輔助
形式運思期(formal-operational stage)(11後)
邏輯運作
問題解決能力的精進
抽象理解
假設性議題
貢獻
出生後,智力發展仍在進行
兒童是主動學習的
兒童思考與成人有所不同
多變環境可使孩童學習
缺點
低估孩童的學習能力
發展是否為階段性(質、突然、全面性的改變)
Worzbyt&O'Rourke的五種認知能力
思考
處理訊息
獲得訊息➡️組織轉換➡️有用資訊
傾聽
自我表達
設定目標和做決定
小學兒童發展
學齡期(5-12)
邏輯更加清晰但未具備抽象運思能力
觀察更為細膩
勤勉v.s.自卑
課業、人際不如人➡️自尊自信無法建立
獎勵制度➡️過度競爭未鼓勵合作➡️人際問題、品格偏差
對成人的關愛與了解非常在乎
學前期(3-5)
明顯的個人意圖
更好的語言溝通能力
幼兒期(1-3)
自我中心
探索、尋找自我
物品佔有慾
嬰兒期(0-1)
反射動作
信任感(需求,照顧者可適時提供滿足)
身體與動作技能的發展與輔導
若未在充分心理準備下迎接初潮,情緒、不便可能使女性產生排斥女性角色的心態
肌肉發展(詳細參見36-37)
學前:小肌肉未發展完全➡️鉛筆寫字的困難
6-9:遊戲、運動技能穩定發展、手眼能力協調
12:極佳的動作技能
身體的成長對其心理層面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感覺統合訓練
大腦前庭系統失調
不平衡暈眩
運動神經失調
肌肉協調性差、做事效率差、敏感、情緒化、固執不合群
意義:大腦感覺統合失調導致兒童動作不協調、情緒行為問題
觸覺防衛
對於觸覺過於敏感、害怕接觸他人
視覺與聽覺(語言)失調
空間的知覺能力和語言運用到能力受影響
4種認知能力障礙Thompson&Rudolph(參見42-43)
單一面向思維(非黑即白)
難以反向式思維
自我中心思維
無法轉換式思維
發展
兒童發展歷程
被動發展觀(環境制約)v.s.主動發展觀(環境互動—同化、調適)
片面(社會發展、情緒、認知、身體) v.s.整體(互相影響)
連續v.s.階段(Erickson,Freud,柯爾波格,Piaget)
影響兒發因素
環境適應
環境品質
文化刺激
生物性成熟
生理成熟
心理成熟
意義
發展心理學者
正常環境下的最佳成長發展條件
心理治療師
異於常態的發展回到正軌
隨著年齡、經驗增長,所發生的有層次、規律的行為變化過程
發展性輔導
起源與目的
提升生活品質
預防發展問題
提升成功發展的機率
減少發生心理病變的機會
時機和作法
時機
多數人難以自行解決➡️單獨陷入困境前介入
多數人可自行應付➡️確定無法應付後介入
作法
需求群體的特徵
適當的介入時機
介入焦點
場合
事前準備、如何容易被接納
意義:職業輔導➡️治療性輔導➡️預防重於治療
情緒與社會能力發展
情緒技巧的訓練步驟
了解情緒與社會行為之間的關係
建設性的溝通感覺
知道感覺的存在(2歲出現自覺情緒,6歲以前知道一些情緒用語,學齡前的情緒用語更精準)
覺察他人情緒的能力
幫助兒童了解情緒
成人示範適當地情緒表達
接納兒童表達的情緒
與兒童談論兒童對於情緒的看法
引導兒童覺察他人情緒
情緒的發展與輔導
影響情緒發展的因素
環境影響(大於生理成熟)
環境刺激的制約作用(刺激➡️產生連結➡️恐懼)
學習經驗
兒童認知能力提升➡️成人表達情緒時,將成為孩子學習的對象
偶發性的連結學習➡️習慣➡️固定的表達方式
生理成熟
社會發展與輔導
社會化&兒童社會發展有關係
不夠充分
非社會(asocial)
不太跟人接觸
反社會(anti-social)
攻擊他人
同理心
幼兒期
不清楚他人情緒與自己情緒是有差異的
學前期與小學
了解每個人的不同性,並且能對此表現出適當反應
嬰兒期
與他人情緒共鳴但不知其意義
兒童後期
真正能了解他人感受與原因,並予以關注
意義:兒童學得以合乎社會期望的方式表現其行為的過程
人際關係與社交技巧訓練
人際關係欠佳之兒童易出現外向性及內向性行為問題
社交技巧訓練(4種):操作制約、示範學習、直接教導、
社會認知
兒童後期(6-13)的主要任務
人生八個發展階段(52頁)Erik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