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國與國為何交易 - Coggle Diagram
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
Chapter1 緒論
1-1 國家內部市場的一體性和國際政策的自主性
兩個不同的經濟體交易
ex:台灣對日本
非高雄對新竹(屬同經濟體)
國界區隔出的市場
1-2 重要性
環環相扣的原物料
台灣能夠生產最多的
鞋子
網球拍
筆記型電腦等等
腳踏車
1-3 國際貿易理論
國際分工
以資源不同解釋
Heckscher-Ohlin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Specific Factor Model)
國與國生產能力及資源的不同
李嘉圖
比較利益
適合生產
出口
不適合生產
進口
新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
打破固定規模報酬
1-4 國際貿易政策
政策
配額(數量)
關稅(價格)
二戰國際貿易大幅開放
雙邊關係
區域主義
局部性的貿易自由化
區域資源的交流跟整合
多邊主義
規則變得重要
2002年1月1日WTO會員國
1-5 世界貿易趨勢
關稅降低、貿易障礙減少
產品分工到垂直分工
WTO及其前身GATT的努力
Chapter2 李嘉圖模型--古典貿易理論
2-1 早期的貿易理論
重商主義
西元1500~1750年間
出口>進口
假設社會未充分就業的情況下
勞動價值說(Labor Theory of Value
商品價值取決勞動投入的多寡
金屬本位(Bullionism)時代
嚴格禁止黃金、白銀等重要金屬出口
將某一路線或地區的交易全副與某些公司
獲取最大進出口貿易利益
ex:加拿大哈德遜公司、荷蘭東印度貿易公司
對外貿易政策
補貼出口
配額
高關稅
對內經濟政策
For製造商
補貼、免稅、特殊待遇
低工資政策
為了使產品便宜有競爭力
西元1500~1750年間
貨幣機制
貿易順差
國內貨幣供給量增加
工資、商品價格上漲、出口競爭力下跌
貿易逆差
國內貨幣供給量減少
工資、商品價格下跌、出口競爭力上漲
自由貿易
2-2 絕對利益原則
同種商品不同國家比較
ex:台灣生產衣服(件/10勞工)>美國(件/20勞工)
台灣生產機器(台/200勞工)<美國(台/100勞工)
無法解釋台灣產業結構從農業轉製造業快速擴大的貿易順差
2-3 比較利益原則--李嘉圖模型
生產可能線
貿易前的均衡與比較利益的決定
基本假設
貿易後的均衡價格、生產型態與貿易型態
相對優勢
國與國為何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