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三大岩石 - Coggle Diagram
三大岩石
火成岩
成因
岩漿或熔岩冷卻和凝固後形成
分類方式
形成時的深度
噴出
火山爆發後,岩漿噴出地面,經冷卻形成,又名噴出岩,冷卻較快,一般形成細粒或玻璃質的岩石。
流紋岩
凝灰岩
玄武岩
侵入
以酸性和基性分類
淺成岩(火山岩),岩漿在地下,侵入地殼內部3-1.5千米的深度之間形成的火成岩,為隱晶質,細粒、斑狀結構。
輝長岩
深成岩,是岩漿侵入地殼深層3千米以上,緩慢冷卻相成的火成岩,為全晶質粗粒結構
花崗岩
結構和構造
構造
塊狀結構和條帶狀結構:常見於各類侵入岩。
流紋結構:常見於酸性噴出岩。
氣孔結構和杏仁結構:常見於基性噴出岩。
枕狀結構:常見於海底基性噴出岩。
晶體結構
全形:晶體形狀完全保存
半形:晶體形狀部分保存
他形:認不出晶體方向
粒度
偉晶岩--有非常大的顆粒
晶岩--只有大的顆粒
斑晶--在一堆微小顆粒中出現一些較大的結晶顆粒
隱晶質--只有小顆粒
玻璃質--沒有顆粒結晶
化學成分
二氧化矽
酸性火成岩含量>66%
中性火成岩含量66%~52%
基性火成岩含量52%~45%
超基性火成岩含量45%~40%
石英、鹼長石和似長石的含量
長英質:含量很高,一般顏色較淺,密度較低。
鐵鎂質:含量低,顏色深,而且密度較高。
Na2O+K2O和二氧化矽的含量
鹼性岩:Na2O+K2O含量高,二氧化矽的含量較低。
次鹼性岩:Na2O+K2O含量低,二氧化矽的含量較高。
沉積岩
成因
風化侵蝕
堆積
搬運
壓密
膠結
分類
生物沉積岩
石灰岩
化學沉積岩
岩鹽
石膏
碎屑沉積岩
泥岩:碎屑小於0.0039 mm(無形成頁理)
頁岩:碎屑小於0.0039 mm(有形成頁理)
粉砂岩:碎屑在0.0039 至 0.0625 mm 之間
砂岩:碎屑為0.0625 到 2 mm之間
礫岩:碎屑為2 到 256 mm
構造
層理構造
水平層理:由一系列與層面平行的細層組成的層理;一般形成於平靜的或微弱流動的水環境中。
斜理層理:由一系列與層面斜交的細層組成的層理;一般是在單向水流(或風)的作用下形成的,常見於河床沉積物中。
交錯層理:有些斜層理與原來生成的斜層理呈一定角度相交,相互交錯(切蝕)而形成的。
遞變層理:同一層內碎屑顆粒粒徑向上逐漸變細;它的形成常常是因沉積作用發生在運動的水介質中,其動力由強逐漸減弱。
層面構造
波痕
泥裂
變質岩
例子
片麻岩:轉化自花崗岩
板岩
大理岩:轉化自石灰岩
片岩
石英岩:轉化自砂岩
千枚岩
蛇紋岩:轉化自橄欖岩
無煙煤
成因
經由變質作用所形成的
原岩可以是沉積岩、火成岩或是變質岩。
地球上已有的岩石,經地底高溫高壓所形成的。
受到熱(溫度高於150〜200℃)和壓力(1500帕)的作用,其內部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逐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