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清帝國時期的原住民社會 - Coggle Diagram
清帝國時期的原住民社會
清帝國時期的臺灣原住民
原住民分類方式
納稅與否
生番
住的離外來民族遠
文化風俗易影響
接受官府管理
熟番
住的離外來民族近
文化風俗不易影響
官府無法有效管理
居住地
平埔族
住在平原
高山番
住在山區
原住民經濟活動
農耕、遊獵
部分遊耕轉定居耕作
向漢人習得水田耕作技術
部分持續狩獵
狩獵成功是英勇的象徵,獲得的皮毛是重要商品
原住民生活空間的變動
劃界封山
方便管理、減少群族衝突
隔離政策
在漢原生活邊界豎石立碑,禁止雙方越界
結果
漢人為了利益而不斷違反禁令、越界開墾
番界往山區移動
漢人採伐樟樹、入山種茶、入侵原住民生活領域
原住民大遷徙
漢人利用婚姻繼承、共同開發、詐騙獲得原住民土地
原住民不滿漢人掠奪土地和官府剝削欺壓,時常反抗
清庭以番制番平定反抗事件
獵場被開發成田地、獵物減少、無法維持傳統生活方式
部分逐漸漢化、說漢語、穿漢服、接受漢人的生活方式
部分大舉遷移、使得原住民的族群分布產生變動
原住民與十九世紀末國際變局
牡丹社事件
時間:1871年(船難發生)~1874年(清庭賠償)
1871琉球船隻擱淺八瑤灣(屏東),部分船員被原住民殺
日本正在明治維新,透過對外擴張安撫對改革不滿的勢力
以琉球維日北藩屬為由,質問清庭
清庭回應生番乃化外之民,日軍藉此出兵臺灣
1874日軍登陸恆春,與牡丹社、高士佛社交戰
簽訂合約,承認此舉為保民義舉,撫恤被殺琉球船員,賠償日本出兵損失
開山撫番
沈葆楨為預防再次發生類似之事件而開始
舉體內容
開闢通往後山(中央山脈以東的地區)的道路、鼓勵漢人前往開墾
設置番學堂,試圖讓原民接受漢文化
結果
漢人大量進入原住民生活領域,入侵傳統生活領域
原住民曾多次反抗,但被清軍以武力鎮壓,遷往更遠的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