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2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 Coggle Diagram
CH2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基礎
節四:詮釋學派
壹.形象互動論
G.H.Mead:強調人類再進行有意義的溝通時,所運用的各種形象
教育方面研究:教師與學生的自我觀念、教師與學生間的角色知覺、對於他人分類與刻板印象、角色扮演、情境定義等
貳.戲劇理論/戲劇論事的形象互動論
Goffman:人際互動現象坐落於宏觀的社會結構中,亦及人際互動的任何規則現象,都必須回歸其背景來加以理解。
參.互動論式的結構主義
Bernstein:精緻型語言(個人導向和弱分類)、限制型語言(地位導向與強分類)
肆.現象社會學
Schutz:詮釋個體在知覺社會現實過程中的各種人際關係歷程,以及「常識/理所當然」的現象本質為何
young:學校被一種「有偏見的」知識觀所建構,因為「具有學術性質糗抽樣的知識」優於日常生活知識或一般常識。
Keddie:「教室知識」是被建構起來的,教師依據其「意義分類」進行「學生分類」,進而造成「地位再製」
影響:建構理論、俗民方法論、對話分析
伍.小結
詮釋學派認為,質性或描述性方法是了解人類行為的最佳方式。
但其中研究這的主觀意識,容易造成研究偏誤,因而被批評過於一相情願,忽略了大社會結構(在階級、性別、族群的議題中,也存在著經濟、政治、文化等勢力糾纏)
分析教育情境中個人行為及其意義,觀察教育情境中複雜的行為特質→自然的、質性的、描述性的、人種誌的方法
節五:新興議題與發展趨勢
壹.重新評估資產階級的角色
80年代美國保守式教育改革「卓越運動」
自由派:主張政府應繼續強力支持並改革教育
保守派:政府應縮小權限,協助私立學校擁有自主空間
貳.多元文化主義
「種族、階級、性別」為造成壓迫的基本形式,三者彼此關聯但也維持某種程度的自主,不能籠統化約為單一的階級因素
女性主義、性取向、酷兒→多元文化教育
參.批判教育論
受後現代主義影影響:拒絕所有後設敘述、強調理論與現實的差距、反對權威主義與總體主義、認為現代主義為歐洲中心式/父權式的觀點,忽略其他族群、討論權力結構和宰制、重視跨越差異的對話。
理論體系重點:民主化教育、倫理道德觀念、為差異等發聲訴求公平、運用「批判和可能性語言」、協助學生發展多元民主視野、教師應扮演「轉化的知識份子」(詳見課本P65~66)
肆.結語
對於教育機會不均等,各理論流派、方法論和實際改革做法上的區隔、對立與矛盾,需要逐漸化解與合作
未來教育社會學應統合政治、文化、經濟和個人的議題,包容其一晚點,積極促進社會改革和解放。
節一:前言
鉅關理論
探討社會秩序、社會分層、社會制度之關聯的本質
中層理論
關注各種社會組織與制度的特性與運作
微觀理論
處理個人行動問題,強調社會脈絡如何影響個人行動
節二:功能理論
壹.古典功能理論-Durkheim
一.教育的功能
教育兒童透過教育練習接受社會控制與約束,使社會得以延續
二.教育與社會的關係
教育是成熟的一代對下一代施予有系統的社會化,使其能符合社會期待
三.道德教育
為許多責任和義務的組合,成為一種「社會事實」,支配個體行為
三元素:規訓(discipline)、依附與社會團體(attachment and groups)、自主性(autonomy)
四.教育的目的
1.智識目的(intellectual purpose)
基本認知能力、專門知識、發展高層次思考能力
2.政治目的(political purpose)
文化中的公民角色、認知法律規範
3.社會目的(social purpose)
扮演社會角色、認同社會價值觀
4.經濟目的(economic purpose)
社會勞工分工體系
貳.現代功能理論
一.功績主義與社會分工
Parsons:教育制度回應社會分化的趨勢與需求。引導個體進入市場經濟體系(
技能教育
),同時運用不同的社會獎酬激勵個體達到不同程度的成就(
態度教育
)
K.Davis &W.Moore:不一樣的獎酬體系可以促進不同能力者充分發揮其才能,產生不同的社會影響力。
二.教育的選擇功能
Turner:英國→庇護是流動社會(提早分化)/美國:競爭式流動社會(競爭公開、延緩分化)
Parsons提出
次體系
(大學)功能
(AGIL
):適應環境(adaptation)、目標達成(goal attainment)、統整(integration)、延續(latency)
參.小結
衝突理論對功績理論的批判
對於教育、技能和職業場合之間的關聯過於理想化
學校教育並沒有促進機會均等的實現
大學大量擴充,但教育程度和階級背景仍然緊密相關
節三:衝突理論
壹.古典衝突理論的教育觀點
一.Karl Marx
「
上層結構
」(政治、宗教、軍事制度、資本家)支配「
下層結構
」(無產階級):
形成矛盾的關係(
剝削、支配、強迫、壓制,同時互為需要)
國家運用教育,將社會整體目標轉化為個人心靈架構
批評資本主義運用教育維護既得利益
二.Max Weber
1.文憑主義與社會排斥
社會衝突:階級(財產權)、地位(文化立場)、權力(社會影響力)
社會排斥:社會團體彼此鬥爭,排除非屬團體的人
2.人類行為主義的主觀意義
社會行動:個體賦予主觀意義的行為→詮釋性教育社會學(關注教師期望及標籤化)
3.科層體制
合法權威:
傳統權威
(traditional authority)、
魅力權威
(charismatic authority)、
理性權威
(rational authority)
(理性權威來自科層體制)
科層體制定義:明確分工與權力、詳盡法規規範、系統性層級結構、理性行政風格、完整升遷結構
貳.現代衝突理論的教育觀點
一.馬克思主義學派
1.結構主義
Structural Marxist:社會制度都是為國家服務,而國家則由資本主義所控制(上層結構)。 (雇主/勞工、資本家/無產)
1.
國家機器
: 壓迫性國家機器RSA、意識形態國家機器ISA
2.
社會再製
(符應理論)
2.唯意志論
1.文化霸權
知識份自塑造霸權文化、抗拒統治者塑照對立霸權
2.霸權再製
學校課程任務為意識的再製,以支持或順從資本主義
學校同時也是意識形態相互鬥爭的場所
但學校擁有相對自主性
二.韋伯學派
1.文憑主義與地位團體
文憑為地位象徵,同時為地位團體的憑藉
2.文化再製(資本轉換/遺傳)
1.經濟資本
2.社會資本
3.文化資本
4.象徵資本
參.小結
瑪克斯學派與韋伯學派皆強調「學校結構與教育歷程」和「經濟型態」兩者間的符應關係
綜觀衝突理論的主張,請向較悲觀、病理式的分析觀點,訴求批判、抗拒、改革和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