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毒品與犯罪預防 - Coggle Diagram
毒品與犯罪預防
結語
當知曉某人施用毒品,可推測其從事其他犯罪的可能,這無疑是犯罪預防工作上的重要訊息
基於二級犯罪預防觀點,某人是否施用毒品,可做為當事人是否具較高風險從事犯罪的預測指標
處遇方案的部分屬於三級預防
另外針對青少年預防的方案屬於初級預防
介入與預防
執法
對毒品宣戰,就是運用執法技術做為打擊毒品施用的主要武器
藉由執法以減少毒品供給,限制或剷除毒品施用及相關犯罪問題
掃毒行動可以抑制毒品的可及性
但有可能發生犯罪轉移現象
毒品供給減少,價錢會提高,讓潛在施用者退卻
毒品施用者處遇
維持方案
幫助吸毒成癮者建構一個穩定的狀態,當中止施用毒品時不會產生停止吸毒的症狀,讓原先毒品施用者在不需要持續施用毒品狀況下依然可正常生活
例如美沙冬療法
但美沙冬療法需要有配套措施,例如:定期驗尿
解毒療法
讓病患在最小範圍的不舒服下脫離成癮,通常是控制下進行短期性的毒品戒治
須併行其他措施,如諮商輔導、轉銜服務,以及其他符合病患需求的社會性、心理性服務
治療性社區
又稱為戒毒村
提供支持性、高度結構化的環境氛圍,協助居住當中的毒品施用者改變其習性,發展有助於守法的社會關係
方案中可能包括了教育、職業訓練及強制工作等
門診方案
除不需要居住外,與治療性社區類似
但缺點就是案主隨時有可能退出,導致成效不好
結論
整體來說,處遇措施的確能夠減少案主施用毒品,進而防止其從事其他犯罪,以及改善就業情形
預防方案
教育、資訊與知識方案
提供當事人有關毒品、吸毒及吸毒後果的事實資訊
教導當事人認識不同種類的毒品、毒物藥理作用,以及對施用者所產生的影響
告誡當事人,施用毒品後所面臨的刑事責任
以上這些,是假設當事人具備是類知識後,有助於其面對毒品施用問題做出正確抉擇
針對未施用毒品者預防其吸毒,通常對象為少年
拒絕毒品技巧的訓練
毒品施用主要是受到情境和同儕的影響
青少年需要學習如何辨識同儕壓力,以及在面對壓力時做出正確抉擇
美國「Keepin′ It REAL」方案中,REAL分別代表了拒絕(Refuse)、解釋(Explain)、避免(Avoid)、離開(Leave)
但根據美國研究顯示,此種策略的成效有限
毒品施用的盛行率
台灣情形
美國情形
毒品與犯罪關聯性
毒品施用與犯罪間關係有四種假設型態
毒品施用導致犯罪活動
主張物質濫用先,偏差行為後
毒品施用者常犯財產犯罪
毒品施用者可能造成系統暴力;所謂系統暴力,即指衍生自販毒者之間競爭、對於劣質毒品或高售價的報復、搶劫販毒者或吸毒者等
毒品對施用者可能會產生生理或心理的影響,促使施用者表現出一些不為社會接受的行為
該論點忽略施用毒品可能減緩行動能力,通常只有在特殊性格、社會環境或文化背景與施用毒品的互動下,才可能導致其他犯罪發生
犯罪活動導致毒品施用
美國許多研究均顯示,毒品施用者其先前偏差行為進展順序為輕微偏差行為、飲酒、犯罪、施用大麻,最後才是施用毒品
該論點的解釋為,毒品施用乃是偏差行為的另外一種形式;涉及偏差和犯罪行為,為毒品施用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接觸機會(交到壞朋友)
毒品施用和犯罪活動之間存有相互作用關係,彼此互為因果
即指出犯罪活動引發毒品使用;毒品施用也會引發犯罪活動
毒品施用和犯罪活動之間看似有關,但其實不然,是其他因素(可能是相同因素)導致毒品施用和犯罪
又稱「虛假關係」
指出毒品施用和犯罪同時存在,兩者變異情形也很類似,互不為對方的原因
兩者可能由相同因素引發,也可能由不同因素引發
結論
毒品與犯罪活動有關,應該是無爭議的,只是兩者是否有絕對的因果關係,至今尚未明確
兩者高度相關的事實,對犯罪預防是非常有意義重要的
可藉由打擊毒品的施用,繼而達到打擊犯罪的效果
以毒品施用者為目標的介入方案,也等於是針對那些具有高風險參與犯罪活動之人的問題進行處理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