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17社會問題 - Coggle Diagram
ch17社會問題
貧窮
定義
沒有一定標準,隨社會、時空而變化
無法維持基本需求的生活狀態
貧窮線:
貧窮的標準,判別
生活水準是否符合貧窮基線
→低收入戶標準
算出維持基本生理所需的營養量,再將其轉成食物量,依市場價格推算相等金額,
若家庭所得低於此金額,表示收入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需求
貧窮文化
貧民的行為模式、消費模式、價值系統...等生活方式,
有許多共同之處並跨越地域而存在,形成獨特的次文化
若人們在此文化特質下形成習慣的生活型態,就會
透過社會化的過程世代相傳
吉尼係數
將一地的全體家庭所得分為五等分,
最高的20%所得與最低的20%所得之比值
即為吉尼係數
數字越大,顯示所得越不平均,貧富差距越大
用以分析依地區之貧富差距問題所用的係數
解決貧富差距
對富有者採重稅,利於社福政策推行
擴大公共建設
根據收入制定不同等級的賦稅
制定社會福利、救濟政策,提供失業者及貧窮者職業訓練
貧窮議題
貧窮女性化
藉由貧窮程度的性別差異或貧窮女性化的討論,
來凸顯
女性在社會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甚至貧窮加劇的困境
貧窮女性化並非只在單一地區或國家特有的社會現象,實際上,世界各國普遍存在女性較男性貧窮的情況
造成女性貧窮的惡性循環的主要原因受
社會、文化、經濟層面
影響,並非個人因素導致,
包括婦女經濟參與模式兩極化、兩性角色定型、家務勞動的價值被忽視、男女同工不同酬...等
突顯
性別化造成的經濟不平等問題
,
亦即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貧窮的處境,且女性為戶主的家庭也普遍比以男性為戶主的家庭貧窮
老年期貧窮
欠缺養老退休金、無人安養
貧富差距擴大
農民所得長期偏低
城鄉貧富差距越來越嚴重
人力資本報酬以
教育的影響力
最大
產業外移
造成結構性失業人口大增
三差現象
:
貧富所得差距、城鄉建設差距、南北發展差距
賦稅制度不公
:
1.富人逃稅
2.企業財團稅率低(為了促進海外投資的租稅優惠)
新貧族
青貧族、貧困的女性單親家庭、有能力但長期失業的中高齡者(結構性失業)
因不符貧窮線標準,而沒有機會進入社會救助系統
造成原因
進入就業市場時,
未被納入社會保險制度
,失業後無法得到資助與保障
全球化造成
產業外移
,使勞動市場變遷,就業機會減少
家庭小型化
,只要工作者失業,家中就會失去經濟來源(大家庭有其他成員可以協助分擔)
離婚率提高,
單親婦女
的就業條件也較低→陷入貧困
教育與就業失衡
:
1.高等教育普及,許多人寧願失業也不願意屈就於勞動市場
2.學而不能致用
貧富差距擴大
,中產階級減少、落入新貧階級
改善貧窮措施
均衡南北地區公共建設計畫、協助經濟落後城市、建立合理貧窮線、扶植地方產業
提供就業機會與職業訓練、擴大弱勢家庭補助、提供教育資源...
制定完整社會保險體系、建立企業福利制度
區別
相對貧窮:一個人的生活水平無法維持在同一國家其他人的最低水準
弱勢貧窮:弱勢、少數族群等特定族群的貧窮問題
絕對貧窮:無法達到正常人維持生命所需的物質
生計貧窮:有基本物質可以滿足生理需求,但無法達到社會期待之生活方式
理論解釋
人力資本論:
因個人特質(ex:身體障礙、懶惰、生活惡習...等),而欠缺謀生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結構論:
社會制度所造成
貧窮文化論:
貧窮人口具有
共同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質
,並有
代代相傳
趨勢
新結構論(
雙重勞動市場論
):
初級勞動市場
(白領階級):薪資高、福利好、工作有保障,不易陷於貧窮
次級勞動市場
(藍領階級):中小企業、體力勞動者,工作獲利低、風險大、欠缺穩定性,
遇社會變遷容易陷入生活困境
貧窮是社會不公平待遇所致
貧窮功能論
: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有其位置,有對應的酬勞
不平等的社會結構是必要的,
確保低下、危險的工作有人從事
,也增加助人事業
理論解釋
價值衝突理論
偏差行為理論:偏差行為是被社會指認與標籤後所發生的影響
社會解組:舊規範的喪失但新規範尚未形成而造成
目標的迷亂
社會病理學:個人/社會失調
社會變遷及文化發展造成的文化失調
楊國樞:
社會問題分類
制度性
:家庭、婚姻、教育、勞工...
個人
:偏差行為、犯罪、色情、藥物濫用...
社會性
:人口、貧窮、農村、都市、環保、消費...
解決方式
政策社會學
接受政府委託,進行相關問題的研究,並進而提出解決策略
根據研究者與政府的互動關係,分為工程模式與啟蒙模式
工程模式:
社會學家根據研究進行調查、分析,提出社會問題的原因、發展現象、結果...等具體調查與推論,提出解決方案與措施,過程是一系列
嚴謹有序的步驟
由政府主導,學者的角色屬於被動的諮詢地位,因此以此模式擬定的解決方案較無法了解多元的社會現象,
容易簡易化社會問題
啟蒙模式:
社會學家未直接進入政策的研議,但提供學術觀點,以宏觀視野檢視社會問題,將各種不同知識(人文、社會、自然環境...)加入政策考量因素,
以對政策的修改或制定有所幫助
專家為積極倡議的角色,企圖影響政策、政治
對於社會問題提出寬廣、理想的解決方案,但可能顯得專業性不足
公共社會學
傳統公共社會學:
學者
藉由傳媒發表意見
,把專業知識和精神傳遞給大眾
有機公共社會學:
直接和非政府組織、工會...等社團組織交流
,較不受媒體影響
以公眾為對話的對象
差異:
政策社會學-依據工具性知識→知識是
解決問題的工具
公共社會學-依據反思性知識→沒有一定答案,是
透過與公眾的對話建構知識
定義
不利於大眾生活,但可以經由大眾的合作與集體行動改善
已經發生或可能發生的問題
娼妓色情問題
形成原因
具有市場─人們對性生活感到枯燥
心理因素:尋求心理與情緒上的逃避
受到不良環境感染而賣淫
紓解經濟壓力、追求奢華生活
政策因素:
1.各國對性交易的管制不一
2.推展觀光的結果與性交易數量密切相關
早熟、性開放、性觀念偏差
解決方式
除罪化、合法化
:
避免地下化,擬訂完善且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改善社會風氣,禁止色情廣告、節目...等
改善警察風紀,切斷警察與不法行業的勾結
推展社會福利與教育,照顧弱勢家庭並提供就業機會,
且重視性教育,灌輸正確性觀念
解決雛妓問題
自殺
形成因素
感情問題
家庭結構改變、喪失保護與感情功能...
升學、工作、經濟壓力
疾病因素(生理/心理)
模仿
預防
解讀自殺徵兆:
言語上、行為上、環境變化、併發事件...等的線索
防治與輔導─三級預防:
次級預防:
早期發現有適應困擾的學生,提供輔導及治療
三級預防:
改善或治療有心理疾病的學生,以提高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初級預防:
以一般學生為對象,提供服務以增進個人健康
(ex:建立有益的環境、提供導師及行政人員輔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