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一戰 (友好關係(5), 敵對關係(4)), 爭取和平, 一戰爆發原因, 戰前國際危機, 一戰經過, 反駁 (擴張殖民地), 1914, 1915,…
一戰
-
敵對關係(4)
-
英德
1.19世紀末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推行徵兵制以加強海陸軍(威脅英國的海上覇權)
-加速國內工業發展
-積極爭奪海外殖民地
2.德國介入南非波耳人和英國的戰爭
-威廉二世發電報恭賀南非波耳人成功抵抗英國
→關係緊張
3.經濟衝突
-德國興建由柏林直達鄂圖曼帝國的巴格達鐵路,威脅英國在中東的利益
4.商業競爭
-1896:德國總鋼產量首次超越英國,可見德國成為強國,威脅其他國家
→關係惡劣
-
-
-
一戰爆發原因
-
-
-
同盟制度(2)
三國同盟
-目的:德國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意圖透過結盟的外交手段來孤立法國
-1873三帝同盟
:德奧俄
-1879德奧同盟
:德奧
:防衛性軍事聯盟(主張保護防衛:當成員國受到攻擊,其餘國家須提供軍事援助)
:使奧匈積極在巴爾幹半島擴張
-1882三國同盟
:德奧意
:防衛性軍事聯盟
:奧匈與意大利有領土糾紛,同盟基礎脆弱
-19世紀未英國外交採取光榮孤立
:不主動介入歐洲事務,拒絕結盟
三國協約
-目的: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使各國不安,因而防範德國
-1894法俄同盟
:防衛性軍事聯盟
:促使德國制定「施里芬計劃」
-1904《摯誠協定》
:奠定三國協約的基礎
-1907《英俄協定》(英:lion,俄:bear,波斯:cat)
-1907三國協約
:非軍事聯盟(有道德義務互相支持)
:抗衡德國
:第二個同盟陣營,可見兩個陣營之間的對抗
影響
1.同盟大多是秘密締結,加深兩大陣營間的猜忌和敵視
2 名國憂慮對敵方會秘密結盟,威脅自身安全,因而加快軍備建設
3在盟友的支持下,列強更積極進行殖民地擴張
4.擴大戰爭的規模:由地區性戰爭升級至世界大戰
戰前國際危機
巴爾幹半島方面
1908-1909波斯尼亞危機
1.經過
-受德國支持的奧匈乘機兼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黑
-受俄國支持的賽爾維亞欲對奧匈開戰
-俄國得不到英國的支持,又未從日俄戰爭中復原,取消支持塞國的軍事行動
2.結尾
-俄國和塞國被迫讓步
3.影響
-受德國支持的奧匈進一步在巴爾幹半島擴張勢力,欲透過戰爭徹底解決塞國的威脅
-塞國出現激烈的反奧運動,為1914年的塞拉耶佛事件埋下伏線
-奧匈沒有遵守承諾給予意大利部份領土(意大利退出三國同盟的主因,可見基礎脆弱)
1912至1913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1.經過
-賽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及黑山組成巴爾幹聯盟乘機向鄂圖曼帝國宣戰
-阿爾巴尼亞自行宣布獨立
2.結尾
-賽爾維亞希望取得阿爾巴尼亞,遭奧匈反對,破壞了他向西擴張的計劃
3.影響
-奧賽關係緊張
1913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1.經過
-保加利亞不滿倫敦條約的領土安排,向賽爾維亞宣戰
-巴爾幹聯盟解體
2.結尾
-保加利亞戰敗,交出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所得的土地(馬其頓)
3.影響
-塞爾維亞領土大增,決心日後向奧匈報復
-泛斯拉夫主義和泛日耳曼主義之間的衝突加劇
-保加利亞和鄂圖曼帝國加入同盟國陣營
北非方面
(英德)1911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經過
-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騷亂,德國派出巡邏艦到其港口
-英國不希望德國乘機在摩洛哥建立海軍基地,再一次支持法國,並聲言以武力攔截所有前往摩洛哥的德國軍艦
2.結尾
-1912《非斯條約》:摩洛哥成為法國的保護國,喪失獨立地位
3.影響
-威廉二世深感屈辱,決定不再以和平方式解決外交問題,加快擴充海軍
-英法關係變得更緊密
(法德)1905-1906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經過
-威廉二世為測試《摯誠協定》,公開表示支持摩洛哥抵抗法國以保持獨立,又要求列強召開國際會議
-法國亦動員軍隊準備開戰
2.結尾
-維持摩洛哥的獨立地位,但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
3.影響
-1906的阿爾克瑞斯會議:德國只有奧匈支持,感到受孤立,因而致力增加軍事實力,支持奧匈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
-德法關係更加惡化
-英法關係密切
-英國加強軍備建設
導火線: 1914塞拉耶佛事件
-奧匈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使賽國反奧情緒高漲
-奧匈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出訪塞拉耶佛遇刺
-德國向奧匈開出空白支票已表示無限量支持,奧匈遂向賽國發出最後通牒,並於7月28日宣戰
-兩大陣營互相向對方宣戰和下令總動員
-一戰爆發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