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13質化分析 qualitative analysis - Coggle Diagram
ch13質化分析
qualitative analysis
核心概念
不用將資料轉成數字形式來檢視社會研究資料的方法
目的在於
發現資料的深層意義與關係模式
1.隨時間經過而浮現
2.以變項間因果關係形式呈現
田野研究
、
歷史研究
最具代表性
當研究越能確認某些概念間的特定關係,就越有信心認為推測與理解符合現實
尋找模式
的方式
事件的結構(structures)與形式(e.g.虐待的種類、關聯性)
過程(processes)的次序與變化(e.g.語言虐待→心理虐待→身體虐待)
程度(magnitudes)(e.g.嚴重程度)
發生的原因(causes)、影響發生的可能因素
發生頻率(frequencies)(受訪者告知的可能不是實際發生的頻率)
後果與造成的影響(consequences)
跨個案分析
cross-case analysis
橫跨多次觀察,檢視多個個案,尋找典型地代表不同研究個案所浮現的模式
變項取向分析
variable-oriented analysis
分析的焦點是變項間的相互關係,被觀察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帶有變項的人
目的是使用相對少量的變項,獲得片面的、廣泛的解釋
描述與解釋特定變項的分析
e.g.打算研究是否上大學的決定,研究者會考量「性別、年齡、社經地位、在校成績、父母期望...」等變項
與
通則解釋
概念相似
個案取向分析
case-oriented analysis
深入了解某個案後,研究者可以
將當事人經驗的關鍵要素,視為更普遍的社會概念或變項
e.g.將個案的工作訓練視為「教育程度」變項、朋友的建議視為「同儕影響」
轉而研究其他對象→
同樣研究他們的所有細節,但注重似乎與首位個案相關的重要變項
檢視所有細節,試圖完整了解某特定個案
與
個案解釋
概念相似
紮根理論法
Grounded Theory Method, GTM
理論的產生完全來自資料的檢視,而非透過演繹導出
以一系列的觀察作為研究起點,試圖在
沒有任何預設概念之下
,
從頭找出模式與發展理論
(也有可能是建立在先前的扎根理論上發展)
持續比較法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紮根理論法的一部分,
將各個觀察結果彼此比較,並且和逐漸形成的歸納理論相比較
step1:將可歸於每一類目的事件進行比較
→在某一個案的分析中發現一個概念時,在其他個案中尋找相同現象的證據
step2:整合各類別及其特質
→注意概念間的關係(e.g.年齡、性別、教育程度...)
step3:劃定理論界線
→概念間的關係模式變清晰後,忽略較無關的概念,簡化理論
step4:撰寫理論
由Barney Glaser、Anselm Strauss發展出來
符號學semiotics
被定義為符號的科學(science of signs),和符號與意義有關聯;通常與內容分析相關
符號學以語言為基礎,但語言僅僅是符號系統中的一種
→具有各種不同程度的統整性、應用性、複雜性
符號本身並不存在固有意義,意義存在於人的頭腦
→社會建構出來、人所賦予的
符號分析─探詢符號有意/無意被賦予的意義
符號:被賦予特殊意義的任何事物(商標、動物、人物、權力...)
e.g.Goffman觀察廣告中人物的性別、體型、職業...等的關係,發現身高差異間存在著權力/社會地位的差異
談話分析
conversation analysis, CA
基本假設
對話必須在情境脈絡中被理解
。相同的話語在不同的情境中會有不同的意義
透過極為精確的談話紀錄以理解談話的結構與意義
→
對對話的完整逐字稿(包含錯字、語助詞、停頓、聲音...)做仔細的分析
談話是一種社會建構的活動,有既定的行為規則
(e.g.一次一人發言,輪流發言、打電話時預期對方接起會說喂)
試圖透過
對人們彼此交談方式的仔細檢視分析
,接露生活中隱含的假定與結構
質化資料處理
編碼Coding
將個別零散的資料予以分類、類別化,再結合某種檢索系統
目的
更快、更精準地檢索需要的資訊
在資料中發現模式,可以有更理論性的理解
編碼與概念連結是過程關鍵
編碼單元
不同於量化研究的編碼要求一致性、分析對象都要用相同單元,
質化研究的編碼單元是「概念」
一份文件中適合編碼的文本單元呈多樣性
有些代碼可能會用於長度非常不同的文本材料
(e.g.同樣都編碼為「組織使命」的陳述,可能很短/很長)
實質編碼動作
的步驟
建立一系列的檔案夾,並附上代碼
將已編碼的資料放入資料夾
若一份資料同時被編多個碼→就要每個檔案夾都放一份
設計代碼
主軸性編碼
axial coding
對開放性編碼結果再分析
,確認研究的核心、整體概念
開始進行主軸性編碼十,仍可繼續進行開放性編碼
涉及
資料的重新分組
,
使用開放性編碼類目並從中尋找更具有分析性之概念
選擇性編碼
selective coding
使用開放性、主軸性編碼,找出一個核心概念,將文本中的概念組織起來
→確認出一個與所有代碼都關聯的
核心代碼
開放性編碼
open coding
質化資料分析中,最初的概念分類與標示,從檢視、分析資料中產生
任何片段都可以賦予數個代碼→反映數個概念
可使用
階層式代碼
→一代碼包含於另一代碼中
概念相似、意義有關連的事件、物件...等,就會集合歸類到同一
類目
(categories)中
製作備忘錄
memoing
成為一部分的研究資料,
可以描述與定義概念、處理方法論的議題、提供最初理論架構
代碼註記
code notes
社會科學研究中使用的詞彙多數具有專門意義,
清楚記下分析當中使用的代碼的意義
,用以確認代碼標籤(code label)以及其意義
註記代碼所指為何,以及在文本分析中如何使用這個代碼
操作註記
operational notes
處理方法論的議題
關注
資料蒐集之情境
→攸關日後對資料的理解
理論註記
theoretical notes
涵蓋許多不同主題
→紀錄關於概念面向與深層意義的反思、概念間的關係、理論命題...
儘管應該盡量詳細註記,但每筆註記的內文要限於某個主要想法,
方便日後組織整理
概念繪圖
使用圖像方式呈現各個概念及彼此間關係
有助於理論建構
同時適用於質化與量化分析
品質判斷
以「
可靠性
」取代信度
以「
可信度
(credibility)」取代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