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ch10非介入性研究 unobtrusive research - Coggle Diagram
ch10非介入性研究
unobtrusive research
內容分析法
content analysis
研究人員
檢視各種社會加工品
e.g.報紙、歌曲、繪畫、信件、廣告、演講...
對人類交往傳播紀錄的研究
步驟
step1:為探究的兩個關鍵變項下操作定義
step2:決定觀看的資料,以及過程的條件
e.g.觀看的頻道、研究的期間、觀看的時段...
抽樣
通常很難觀察所有資料,所以以抽樣方式決定
分析單元
units of analysis
樣本的選取需考量分析單元是什麼
次樣本
(subsample)也可作為個別分析單元
e.g.研究的作者所寫的幾本書、從要研究的書中選取某些段落...
(ch4)
抽樣技術
隨機抽樣、系統抽樣、分層抽樣...
抽選到分析單元時,可以
繼續選取次樣本(subsample)
(從樣本中選取的樣本)
e.g.研究的分析單元是小說,從小說樣本中抽取段落分析,以描述小說本身
→段落就是次樣本
編碼
coding
內容分析法的本質,
將原始資料轉換為標準形式
的過程
e.g.可將報紙社論編碼為自由派或保守派、把畫作編碼為抽象派或具象派...
顯性內容
manifest content
替
看得見的、表面的內容
編碼,例如溝通內容中所包含的具體詞語
e.g.計算文章中出現某些字眼的次數
優點:測量容易、具有信度及客觀性
缺點:效度問題
→顯性內容的意義是表面的,可能對於研究主題的深層意義沒有實際的測量效度
隱性內容
latent content
以
潛在涵義
編碼,是編碼員的主觀判斷
觀看完內容之後,分析其潛藏意義
優點:掌握溝通媒介的潛藏涵義
缺點:缺乏信度與明確性
→是主觀的判斷,若編碼員超過一位,可能會有不同的定義與編碼標準
甚至就算只有獨立一位編碼員進行編碼,也不一定整個過程都用一貫的標準
量化評估
的編碼
必須
區分分析單元與觀察單元
(尤其兩者不同時)
會先替觀察單元編碼,再計算觀察單元的編碼積分,以描述分析單元的特性
e.g.當小說家作為分析單元,其作品作為觀察單元時,應先編碼作品,合計小說的積分,再拿來描述小說家的特性
計算編碼積分的過程,必須了解計算的基礎→
除了了解編碼的積分,也要了解的觀察單元之總數
,才能提供比例資料
(e.g.要了解寫實派畫家的畫作總數,才能了解他的寫實作品佔總數的多少)
編碼的最終結果必須是
數字化
的
質化資料分析─
分析性歸納法
analytic induction
研究素材使用
質化評估
可能是適當的,不一定要計算
步驟
step2:搜尋資料中所有與初步假設相矛盾的案例
試圖找出變項間的型態與關係→
分析
step3:再檢視矛盾的案例,並決定是否調整或是放棄假設
step1:檢視資料,看哪些資料可能形成一般假設→
歸納
的動作
風險:歸納時分錯觀察結果的類別,以至於錯誤地支持或推翻假設
修正方式:1.檢視多一點個案 2.可以針對提出的主張多舉例 3.請為參與計劃的人協助檢視分析內容
優缺點
優點
節省時間與金錢
─
不需要大量研究人員、研究設備,
只需要取得資料以及編碼,就可以做分析
容許錯誤的校正,過程出錯可以重來
(調查、實驗可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金錢,或是不可逆)
可以研究事件
跨越一段時間所發生的過程
只要可以取得資料,時間軸長短可以是研究需求決定
幾乎不會影響到研究對象(是研究事件或物品完成後的資料)
缺點
信度與效度的取捨
受限於
只能檢視已經紀錄的傳播內容
,還沒被記錄的或是未被記載的就無法研究
既有統計資料分析法
利用他人蒐集與編輯完成的統計分析資料
既有統計資料,可以
提供歷史的、概念性的脈絡
,
可以根據這些脈絡決定初始研究方向
涉及的分析單元往往不是個人,可以是團體、組織、地理單位...
大部分的既有統計資料都是集體性資料,
描述對象為團體
缺點:
在團體層次的行為模式,可能與個體層次的模式不相符合
→
區位謬誤
的風險
避免區位謬誤:
1.嚴謹推論與有了經驗事實,再下結論,避免反向解釋成立的可能性
2.複證:以各種方法重覆測試結論,增加支持研究結論的證據
效度問題
受到既有資料的限制:
既有資料無法準確涵蓋研究所需,
進一步地使測量無法完全有效地得出我們想要的結論與概念
解決方式:
複證
就算每一項測量都不是適當的有效指標,但若多數的測量都有同一傾向,就具有測量的效度
信度問題
資料的正確性─官方統計資料會被許多因素影響
反映在資料被蒐集、儲存及計算的方法
了解資料蒐集及整理過程的特性,可以讓研究人員評估信度缺乏的性質與程度
→判斷這些問題對研究可能造成的影響
相當依賴統計資料本身的品質
資料來源:官方資料、非官方機構/組織...
比較與歷史研究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觀察及分析的主要資源是歷史紀錄
「比較」:
用
歷史
的方式,檢視隨著時間改變的社會/跨社會、跨文化的發展過程,並將其互相比較
→就算專注在不同主題,但因為都
以歷史為解釋基礎
,
所以
不同主題的研究可以被結合起來
不只會描述特定歷史事件,
還會
試圖發現在不同時間、地點再度發生的事件之共同型態
e.g.社會型態的演化
常用的質化研究方法
探討主題環繞在社會階級、資本主義、宗教、革命...等的線性/循環發展
可從私人文件(e.g.書信)、公共紀錄(e.g.報紙雜誌)、組織的檔案獲得資料
※注意
資料來源的偏差問題
─若資料都來自同一來源,就難以有全面的觀點,甚至有偏差
常常會採用一個特定的理論典範來說明
e.g.馬克思主義學者從事歷史分析,試圖使用衝突論觀點解釋
嘗試在新的情境重複先前的研究
紀錄不一定都是正確的,要複證以避免錯誤
常被視為研究的質化技術,但也可以使用量化資料做比較研究
e.g.使用時間序列資料作分析(人口、犯罪率、失業率...)
定義
研究社會行為,但不會影響社會行為的方法
可以是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