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心理學五大學派 - Coggle Diagram
心理學五大學派
行為學派
背景
對過去心理學只重視哲學性質探討的反動。
行為決定因素
環境
刺激情境
古典制約
起源
1913年
創立者
華生
操作制約
理論
環境決定論
主要研究
主要研究事件、想法和感覺如何在心智中產生連結而形成學習,及可觀察到的行為。
代表人物
桑代克
史金納
華生
班杜拉
心理動力學派(又稱精神分析學派)
人格結構
自我
超我
力必多
本我
行為決定因素
慾望
人格結構發生衝突
本能
潛意識的活動
本能
潛意識
理論
本能-性惡論
潛意識-泛性論
為何會創立?
弗洛伊德被熱動力學的理論啟發而發明了心理動力學來描述意識流中的精神能量(力比多)。
起源
1920年
創立者
弗洛伊德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主要研究
主要研究大腦裡的潛意識對個人造成的影響。
人本學派
起源
1950~1960年的美國
背景
不少治療師如羅傑斯、馬斯洛等,都認為精神分析學派「過於強調病態的行為和過於以論作為人的價值基礎,缺乏了對行為的意義、正面的成長和發展的探索」,因此決意創立一個全新的心理學取向,藉以強調正向的心理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價值。
創立者
馬斯洛
行為決定因素
潛在的自我導向
理論
現象論
性善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布朗芬布倫納—生態系統理論
代表人物
馬斯洛
羅傑斯
梅爾
主要研究
主張研究人的本性、潛能、經驗、價值、創造力及自我實現等,故號稱心理學的第三勢力。
研究方法
心理生理學派(又稱生物心理學)
行為決定因素
生化
遺傳
理論
化約論
研究方法
研究歷程
為什麼會從腦部結構來研究?
代表人物
高爾
布羅卡
創立者
馮特
主要研究
主要研究腦與神經系統的功能,從整體的觀點研究身心之間的關係,以探索心理現象的生理基礎為目的。
認知學派
緣起
行為主義和完成心理學不能充分的解釋人類的行為,發現內在心理歷程對行為有重大影響。
主要研究
主要研究人類如何獲得知識和使用知識,如何對訊息進行知覺、學習、記憶和思考。
起源
20世紀50年代中期;格式塔學派(完形心理學)
研究方法
處理歷程
訊息的處理(記憶、思考)
訊息的獲得(注意力、知覺)
訊息的產出(語言、決策)
理論
維果斯基—社會建構理論
布魯納—表徵系統論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代表人物
布魯納
歐素伯
皮亞傑
維果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