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英國的崛起, 日耳曼的統一, 義大利的統一 - Coggle Diagram
英國的崛起
英俄對抗
第二次土埃戰爭爆發(1839~1841)
英俄普奧紛紛插手。英澳擊敗埃及,於1841年簽署「海峽協定」(其中一部分稱海峽公約),歐洲各國保證黑海中立化,遏阻俄國於黑海的勢力
克里米亞戰爭(1854~1856)
俄提出欲保護土國境內東正教徒的要求,引起土國反抗,於西元1854年開戰。俄擴大戰事,將艦隊駛出黑海而破壞黑海中立約定,因此英法、薩丁尼亞參戰,俄軍戰敗
俄國在向外擴張時,以尋找暖水海口為目標。19世紀的擴張重心以黑海為主,18世紀末兩次對土戰爭,奠定擴張基礎
第二次土俄戰爭(1787~1792)
土國承認克里米亞被兼併的事實、俄國取得黑海部分土地
第一次土俄戰爭(1768~1774)
俄國取得土國內河航行權與保護土國境內基督徒的權利,後者導致西元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
一、 英國稱霸之歷史背景
2、以國家力量推動「重商主義」,促進國內經濟與發展殖民地
影響
1、導致18世紀末新帝國殖民主義的殖民地競爭
2、塑造民族國家基礎
3、帶動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發展
1、自西元1688年光榮革命後,「議會政治」確立,私人資本獲得保障,工商業開始發展
三、傳統外交政策
1、光榮孤立:並非真正孤立,而是採取「不結盟」,盡可能保持外交彈性
(*最後德國興起、俾斯麥體系構成威脅後,英國打破光榮孤立政策開始與俄、法結盟)
2、權力平衡:不消滅體系內基本成員、反對任一國家支配集團體系、允許戰敗國重回體系
二、工業革命
1、英國政府鼓勵科學發明與研究、設置專利法;擁有廣大殖民地、工商業發達、資本充裕
2、棉紡織業、冶金業、採煤業、交通運輸業特別發達
3、美國工業革命時期約18世紀晚期~19世紀中期,因其資源豐富、市場廣擴、海外移民移入;法國工業革命時期約18世紀晚期~19世紀中期,因革命與拿破崙對外戰爭而延誤;德意志工業革命時期約19世紀早期~70年代,同樣因政治動盪而延誤
日耳曼的統一
三、1815年至1848年的德意志革命
(一)1830年革命
七月革命不影響基本政治架構,但導致自由主義聲浪重現,1834年更成立關稅同盟
(二)1848年革命
梅特涅出逃,但革命仍失敗。俾斯麥認為德國必須獨力完成統一,絕對不能得罪法、奧兩國
二、對德意志統一的有利因素
1、維也納會議安排—普魯士取得德意志土地,權力天秤傾向普魯士
2、民族情緒—梅特涅的鎮壓更激起統一需求
3、關稅同盟成立—西元1834年成立「德意志關稅同盟」,日耳曼人經濟某程度上先達到統一
4、煤和鐵的生產—工業發展、煤鐵生產,有助於交通系統發展,鐵路鞏固各邦關係、軍隊運輸更效率
邁向統一之路
三、 俾斯麥的外交政策
1、使俄、法保持中立,陷奧國為孤立狀態
2、西元1864~1865年,在普丹戰爭與奧國結盟,但真正目的是利用此戰爭挑起與奧的爭端
3、西元1866年,於普奧戰爭擊敗奧國,但對奧國寬容處理,並推遲德意志統一時間,討好南方各邦與緩和拿破崙三世的敵意
*布拉格條約為普奧戰爭後簽訂,解散德意志邦聯、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聯盟
4、西元1870年普法戰爭,因法忌憚普魯士擴張而不得避免。俾斯麥修改電報並公布,挑釁法國開戰。奧、俄、義、英宣告中立,法被完全孤立。戰勝後於西元1871年宣告德國統一
四、 普法戰爭後續影響
1、法國尋求復仇—法戰敗後第二帝國崩潰、巴黎公社出現,霸權終結。之後為了補償損失積極擴張海外殖民,與列強衝突。之後在1919年巴黎和會對德國非常苛刻
2、義大利趁法軍調回本土收復羅馬城,完成統一
3、德國全盛時代來臨,成為歐洲霸權
4、俾斯麥積極推動「結盟制度」目的是孤意法國。防衛性系統演變成侵略性質,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鐵和血」目標的成功,鼓勵軍備競賽與戰爭
二、 俾斯麥的國內政策
1、1859年成立「德意志民族協會」
2、發展軍力
3、經濟改革
一、 領導人物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首相俾斯麥
一、1815年後的德意志
此邦聯只是消極組織,目的僅是將各邦反抗可能性減至最低。奧地利為邦聯主席,反對統一
義大利的統一
邁向統一之路(1848~1870)
二、 加富爾的外交策略
1、尋求法國援助
2、加入克里米亞戰爭
3、1858年協定薩丁尼亞若涉入對外戰爭,法國將相助
4、1859年與法正式簽署軍事結盟
5、1859年加富爾拒絕奧國的「三日內」裁軍要求,奧國宣戰成為侵略者,薩奧戰爭爆發
西元1861年,薩丁尼亞宣布建立義大利王國;1866年的普奧戰爭,義大利收回威尼西亞;1870年普法戰爭,義大利佔領羅馬,完成統一大業
一、 加富爾的國內政策
2、與各國協商貿易協定,經濟快速發展
1、軍事改革
二、1815~1848年的義大利復興運動
(一)1820~1830的起義
以秘密組織行動為主,但都遭梅特涅鎮壓
(二)1848年的革命
西元1848年,教宗出走、馬志尼成立羅馬共和國。但1849年法軍推翻共和國、復辟教皇,革命失敗
(三)結果
加富爾明白統一需要經濟、軍事力量與外國援助,於1850年代推行改革,並參與克里米亞戰爭、與法簽署條約
一、對義大利統一有利的因素:
2、維也納會議後滋長的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
3、秘密組織鼓動(燒炭黨)
4、出色領導者—馬志尼、加富爾、加里波底
1、法國大革命的遺產—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時期,義大利被置於法國統治之下,民族主義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