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西元476年:(中古世紀)西羅馬帝國被歐洲日耳曼族入侵而滅亡歐洲進入黑暗時代, 三、各國參戰目的, 二、克里米亞戰後影響, 三、核心內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戰過程
西元1931年:918事變
西元1933年:德國退出國聯、裁軍會議
西元1934年:德國違反凡爾賽軍事條款
西元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
西元1936年:德義干涉西班牙內戰
西元1938年:德國併吞奧地利
西元1939年:英法對德宣戰
西元1941年:太平洋戰爭
西元1943年:義大利投降
- 1 more item...
-
-
-
一、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的影響:
1、思想層面—拿破崙傳播法國大革命平等自由博愛思想,衝擊歐洲封建秩序與制度,拿破崙法典與立憲制度更為1830、1840年革命埋下伏筆
2、軍事層面—推動火藥軍事革命、全民戰爭強化民族主義力量
3、政治層面—大一統歐洲的理想,迫使多國臣服。激發歐洲各地民族主義發展、影響19世紀權力平衡模式
二、維也納會議主要國家的態度:
1、俄國—繼續向東擴張
成為歐洲最強大國家,試圖擴大領土,主張兼併芬蘭、與波蘭成立「君合國」;主張開明專制、君主立憲
2、英國—保持海上優勢
希望保持各國均勢,另一方面力圖擴大海外殖民地、加強海上霸權地位;與奧國聯手阻止俄國併吞波蘭。自詡為歐洲平衡者
3、奧國—捍衛保守理念
希望恢復霸權地位,主張「正統原則」重新扶持各國原有皇室;「反對普魯士擴張」,擔心其興起動搖在日耳曼人中的優勢;「反對法國大革命的民族與自由主義」,避免自己國家分裂
4、普魯士—提升國家地位
於多年征戰中元氣大傷,自知無法回收被瓜分的波蘭,轉而要求在其他地方獲得補償、提高日耳曼區域地位
5、法國—維護國家利益
「將法國人民與拿破崙分開處理」,強調法國也是拿破崙戰爭受害者;「維持法國大國尊嚴」;主張恢復獨立的波蘭;反對普魯士擴張
1、參與國:
俄奧普英
2、討論內容:
法國地位問題、西班牙的南美洲殖民地叛變、俄皇建議組國際艦隊
3、會議決定:
公正對待法國、撤軍;俄奧普英與法國組成五國同盟
4、影響:
(1)英俄嫌隙增加
(2)俄國轉為保守(國際艦隊遭否決)
(3)梅特涅影響力增加
1、參與國:
俄普奧法(英派觀察員)
2、背景:
西班牙革命;那不勒斯、葡萄牙革命
3、會議決定:
俄普奧起草「特拉波條約」,確立列強有權干涉「因革命而出限制府改組的國家」,決定干涉那不勒斯;法英反對該條約,這個會議因此宣布休會
-
1、參與國:
奧俄普法英
2、背景:
西班牙革命、希臘革命
3、會議決定:
鎮壓西班牙革命。俄奧法遠征西班牙,英雖反對但仍授權法干涉
4、影響
(1)英國與其他三個國家決裂,自此採取「光榮孤立」,「歐洲協商」、「會議制度」瓦解
(2)梅特涅勝利,恢復奧霸權,得到俄普支持
-
二、門羅主義內容:
1、不干涉主義
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國不干涉歐洲內政,也希望歐洲不要介入
2、非殖民主義
美國由殖民地獨立而成
3、孤立主義
美國與歐洲各自發展(孤立主義起源:獨立初期國力弱小;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卸任時發表「告別演說」,告誡與他國發展商務關係時,盡量避免發生政治聯繫)
三、門羅主義後續演變:
1、西元1904年-羅斯福推論
延伸門羅主義,宣稱為了美國利益,可以出兵干涉外國
2、西元1931年,中國918事變被日本刻意侵占,美國發布「不承認主義」
3、西元2002年-布希主義
小布希總統宣告美國將使用「先制打擊」摧毀可能危及美國的國家,進一步修正「門羅主義」,對外干涉範圍延伸至全球
-
-
四、影響
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逐漸侵蝕舊秩序,法國與比利時革命的成功鼓勵人民採取更激烈的行動。但是德意志、義大利、波蘭革命失敗。
三、結果
自由與共和主義份子革命,主張君主立憲,立公爵路易腓力為帝,稱「七月王國」
一、法國「二月革命」
(一)、革命背景
路易腓力於西元1848年倒台,原因:
1、統治能力不足
無法應付「七月王朝」面臨的挑戰
2、政府腐化
中產階級組成的內閣政府不向政府負責,個人利益被置於國家之前
3、外交政策失敗
民族主義情緒上揚,卑躬屈膝的外交政策受質疑;拒絕支持1830年的義大利與波蘭獨立,激怒自由主義者
(二)結果
西元1848年,自由主義者位爭取集會結社自由而爆發革命,稱「二月革命」,第二次成立共和國,路易拿破崙登基
二、義大利復興運動
(一)背景
西元1848年,薩丁尼亞王國與倫巴底向奧地利宣戰。但教宗不願開戰(奧國是天主教國家),因此其他邦國遵從教宗決定。薩丁尼亞與倫巴底戰敗
(二)結果
薩丁尼亞國王讓位給伊曼紐二世。馬志尼在加里波底的支持下,於羅馬建立「共和國」,教宗出走。西元1849年,法國派兵推翻羅馬共和國、復辟教皇,革命宣告失敗
三、德意志
(一)法蘭克福會議
西元1848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受威脅召開立憲會議,宣稱要成立一個聯邦制的德意志帝國。由於起草憲法的需要,各邦選出代表成立預備國會
(二)內容
1、會議為中產階級的產物,希望為邦國預備一份聯邦憲法
2、提出大日耳曼計畫、純日耳曼計畫、小日耳曼計畫,但無法凝聚共識因而回復原狀
-
-
-
過程:
俄提出欲保護土國境內東正教徒的要求,引起土國反抗,於西元1854年開戰。俄擴大戰事,將艦隊駛出黑海而破壞黑海中立約定,因此英法、薩丁尼亞參戰,俄軍戰敗。
(克里米亞戰爭為歐洲各國追求權力平衡的關鍵戰役)
-
-
-
普法戰後影響:
1、法國尋求復仇
法戰敗後第二帝國崩潰、巴黎公社出現,霸權終結。之後為了補償損失積極擴張海外殖民,與列強衝突。之後在1919年巴黎和會對德國非常苛刻
2、義大利趁法軍調回本土收復羅馬城,完成統一
3、德國全盛時代來臨,成為歐洲霸權
4、俾斯麥積極推動「結盟制度」目的是孤意法國。防衛性系統演變成侵略性質,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鐵和血」目標的成功,鼓勵軍備競賽與戰爭
-
-
-
-
-
-
-
-
-
-
-
-
-
-
-
-
-
-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之影響,為20世紀人類第一場大博殺後確立的世界新秩序,承認列強之間相對實力的變化、建立國際聯盟。該體系仍視殖民地為戰利品瓜分,也沒有從維護世界和平角度處理戰敗國問題,強調復仇與奴役,激化了矛盾
-
一、過程:
法比軍隊以保護監督賠償事務為名,佔領魯爾區。
德國採取「消極抵抗」政策,停止償付一切賠款、故意濫伐紙幣,使通貨膨脹。魯爾危機期間,工業生產下降、失業人數激增,工農群眾急遽左傾,爆發革命運動,法西斯勢力與納粹黨崛起。
-
-
-
德國要求重訂賠款計畫、取消財政監督、撤走萊因區的駐軍。楊格計畫很大程度減輕德國的賠償負擔,但實施不久後各國捲入經濟大恐慌。隨著經濟危機加深,各國協定洛桑協定規定德國支付30億馬克就能了結。但1933年希特勒上台,直接取消賠償義務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