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緬甸 (1962的奪權, 緬甸由135個民族構成, 緬族與他族的矛盾, 緬甸軍人, 延續) - Coggle Diagram
緬甸
1962的奪權
後果
開啟長達50年的獨裁
緬甸軍方強硬的大緬族主義政策使民族問題再度惡化
少數民族武裝部隊擴增
軍政府拆散議會
把持了所有重要的緬甸產業、金融和資本,建立軍系官僚為核心的計畫經濟制度
模式
明面
「社會主義」為號召
實際
假借馬克思主義之名,揉合佛教[3]與史達林主義官僚統治模式、為軍人集團蠻橫獨斷所服務的專制政權。
政黨
奈溫成立的「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
X
推行真正的民主化
O
軍事官僚集團統治合法性的政治包裝
1977年
黨員仍有60%是軍警人員出身
作為
推行了廣泛的公共教育和醫療
拉抬了緬甸人民的識字率
計畫經濟
失敗
軍系官僚集團缺乏專家人才
農業的強制勞動
封閉的國有化經濟
不理性的農業收購價格
貨幣改革橫出
導致
農糧減產、物價飆漲和嚴重的通貨膨脹ˇ
弊端
軍人組成的官僚集團不會受到任何一絲的監督而肆意施政
緬甸由135個民族構成
大部分為具優勢地位的"緬族人"
其他還有克欽族、若開邦、克倫族、撣族...
問題
聯邦制政體
但緬族幾乎把持所有官職、政物、資源
民族區隔
語言、信仰、生活地域
有超過20支不同的反政府武裝部隊
政府無法有效動用國家機器&資源發展經濟
緬族與他族的矛盾
英殖民時期
殖民者利用緬族與他族的固有矛盾
分而治之
放高利貸掠奪土地
剝削農民
緬族民族主義勢力獲得英國的獨立允諾,導致原先為求獨立而支持英國軍隊的少數民族權益喪失,民族矛盾因此深化
跟隨日軍的緬族VS支持英美同盟國勢力的少數民族
獨立後
翁山將軍在1947年曾召開彬龍會議,允許少數族裔的自治權利。
翁山將軍遭到暗殺後,由翁山將軍繼任者吳努所提出的一系列強化緬族認同的沙文主義政策,又再次引爆了被彬龍會議所隱埋的民族爭端,隨後形成一連串的武裝對抗。
聯邦政府依循著緬甸民族主義運動所推行的佛教國教化、民族同化等具緬族沙文主義性質之政策,構成了壓垮民族和平的最後一根稻草
聯邦政府糟糕的經濟政策和失敗的土地改革,也引起社會更強烈的動盪和不安。
1961年,緬族領導的中央開始對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統一,且不兌現對其他民族在1947年承諾的上層特權等,克倫族、撣族等開始正式開始武裝對抗。
新成立的緬甸聯邦無力解決殖民時期的病瘤,這種病瘤因為長期的種族分化,使緬族人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難以被有效統一融合。
緬甸軍人
崛起原因
聯邦政府的經濟政策以諸多失敗告終
獨立後聯邦政府仍依殖民時期的政策,極仰賴大米出口來發展工業
大米國際價格在聯邦政府執政時期暴跌,工業發展資金來源阻斷,工業化停滯
與少數民族的關係惡化
土地改革亦遭到各族土司頭目反彈而失敗
953年的土地國有化政策中,僅有17%的可耕土地成功國有化,大多數土地仍受到35萬名地主的控制。
頻繁的民族武裝衝突和社會不穩定
軍隊的作用得到巨大提升
由翁山將軍籌組、以緬族利益出發的政府軍隊,為了因應社會秩序的維穩和需求,其政治地位不斷得到強化
軍事領袖奈溫有能力在1962年發動緬甸歷史上的第一次軍事政變,藉此取代失能的聯邦政府,以嘗試恢復社會穩定
延續
1989年,奈溫下臺,國防軍司令蘇貌上臺
投靠政府的少數民族地區建立起少數民族自治權統治的“特別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