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建成今年45歲,最近經常感受到工作缺挑戰性,考慮是否要換工作,他對未來感到徬徨。 根據艾利克森(Erikson)所提出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
建成今年45歲,最近經常感受到工作缺挑戰性,考慮是否要換工作,他對未來感到徬徨。
根據艾利克森(Erikson)所提出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請說明建成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之任務和
面臨的危機
(一)Erikson
全人生發展理論
的基本概念
1
.心理成熟基因
原則
Erikson 認為心理社會發展過程是由
心理成熟基因
所支配,
基於社會與環境力量對我們的影響,
發展焦點放在
基因預先決定的發展階段
2.心理社會的危機
個體在發展階段中,須與
外在社會接觸
,
並遭遇一系列衝突,這是一種
先天傾向
;
在不同年紀有不同社會心理發展內容,
也有影響發展的
重要社會關係與關鍵人物
。
個體與其發展出來的社會心理若是
正面(適應的方式)
就能
度過社會危機
;
若是
負面(不適應的方式)
就
無法度過
社會危機,
進而
朝向負面方向發展
。
假若前一階段發展出基本優勢,將有助於後續階段正向發展,
但是假若前一階段發展出基本弱勢則後續階段皆會朝負向發展。
3.心理社會任務
個體在發展階段都有其
不同危機與特殊任務
,
若能克服危機即能完成其任務。
前四階段危機處理好壞,孩童無法自己決定,
11歲之後,兒童
獨立性增加
,但仍
受父母與師長影響
4.自我統整
Erikson 提出「全人生發展」,
在青年期有自我認同任務與危機,順利完成任務解除危機可達成cohesive identity,
若認同失敗造成認同混淆,将出現 confusion oof roles
好的自我認同是指青年期個體在
人格發展上臻至成熟
的狀態
在心理上能
自主導向
,在行為上能自我肯定。
在青少年期中可自我統合者,可以把自己對
自我現況、生理特徵、社會期待、以往經驗、現實環境、未來希望
等六個層面的覺知,
統而合之
,形成一個
完整及和諧
的結構,
使個體對「我是誰?」與「我將走向何方?」的問題,
不再感到迷失與徬徨。
但若認同失敗,個體沒有
自我連貫感(continuity)
以及無法在
生活中找到衡量自我價值
的標準。
(二)建成所處的階段、任務以及危機
階段
生理的變化
帶動
「中年危機」
這是個由青年邁入老年的
過度期
,
每個人在此階段中的
適應結果有很大的個別差異
。
因為此期個體在
身體機能和外表上
有明顯的
衰退、老化
等改變,
隨之而來在
生理、心理和社會
等層面的調適上
需面臨新的考驗和衝擊
。
任務
「中年危機」
代表一個在這階段裡重新回顧並評估到目前為止,在生命的旅程中
完成了什麼
?
婚姻、情感、事業、成就
是否能如自己所願
?
中年人常遇到的狀況是
夾處於兩代之間
,
對於
父母長輩
負有
照顧、關懷的責任
,
對
子女
則需提供
支持和引導
,
在其間扮演建立
有效溝通和協調者
的角色。
危機
而隨著父母、子女年齡的增長,
中年人開始體驗到家庭的
「空巢期」
過去與子女
親密的關係
,可能隨子女的
離家、獨立
,
反而使自己出現
失落、沮喪
的感覺。
未來與轉機
但
另一方面
,這也可以說是中年夫妻
卸下養育的責任
,
增加
彼此相處機會和關係的
親密程度
的時機。
當然在事業成就、權力等方面發展幾乎達到個人生命階段的最高點,進而能
擁有較高的社經地位
。
生產或停滯的危機人生階段
至壯年期已
過了一半
,
個體開始感覺自己像是站在兩面鏡子的前面一般,
一個是在孩子身上看到過去的自己,
一個是在父母面前看到未來的自己。
在完成一些生命的目的,包括家庭、事業和社會的發展後,
尚能對
下一代付出更多的關懷
,
並且從
對自我的關注擴展出去
,
轉而
關心別人、關心社區
,
繼續感覺自己是個
有生產力、貢獻力
的人,
則能
創造個人持續的生產潛能
。
相反地,假如過去未完成的理想令個體感到遺憾,
而產生「時不我予」的感覺,
而未來將面臨的衰敗、死亡也令個體感到害怕和消沈,
那麼其
生命的發展
極容易呈現
停滯不前或自我沈溺
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