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活性污泥法 - Coggle Diagram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
产生过程
这种絮凝体主要是由大量繁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群体所构成,称为活性污泥,
外观
絮状,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细菌在一定生长条件下的细胞分解物(菌胶团)形成
具有生物活性──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细菌、原生、后生动物)
易于凝聚沉降,泥水分离;
一般为黄、褐色,依废水特性和培养条件而异。
活性污泥的组成(重点)
Mi生物难降解物质/惰性有机物
Mii无机颗粒
Ma活性微生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真菌
细菌
后生动物
原生动物
Me微生物自身氧化残余物
表示或活性污泥微生物量的指标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 (MLVSS)
表示的是混合液活性污泥中有机性固体物质部分的浓度
MLVSS=Ma+Mi+Me(更接近活性)
MLVSS/MLSS
一般情况下,MLVSS/MLSS的比值较固定,可用MLVSS/MLSS表征活性污泥微生物数量。 对于生活污水,常在0.75 左右。对于工业废水,其 比值视水质不同而异。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MLSS:指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 单位为mg/L或g/L,工程上还常用kg/m3 。
MLSS=Ma+Me+Mi+Mii (可代表活度)
混合液:曝气池中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后的混合悬浮液。
表示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指标
污泥容积指数 (SVI)
指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每g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单位为mL/g。
(混合液(1L)30min沉淀形成的活性污泥容量(ml))/(混合液(1L)中悬浮固体干重(g)) =(SV(ML/L))/(MLSS(g/L))
SVl小说明污泥颗粒细小紧密,无机物多,缺乏活性和吸附力
SVI大说明污泥难于沉降分离,并使回流污泥的浓度降低,甚 至出现污泥膨胀,导致污泥流失等后果。
能较好地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活性)和凝聚、沉降性能。
SVI<100时,沉降性能良好;SVI为100-200时,沉降性能一般SVI>200时,沉降性能不好。对生活污水及城市污水,SVI值介于70~100之间为宜
污泥沉降比 (SV):
指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沉降污泥的体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 也称为30 min沉降比。
可用于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
能及时反映出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
SV可以反映曝气池运行时的污泥量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
排放至浓缩池的小部分污泥称为剩余污泥。
沉淀的污泥大部分回流至曝气池,称为回流污泥。
3个处理构筑物,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进水水流方向,污泥的回流
活性污泥法的净化阶段(重点)
氧化阶段(过程缓慢6-8h,污染物去除需把新细胞物质去除)
絮凝体形成与凝聚沉降阶段
合成的新的细胞易于絮凝沉降,从水中分离出来。
吸附阶段(时间短)
污水中悬浮的和胶体的物质被吸附而迅速去除。
活性污泥的比表面积大,且含有多糖类的黏性物质。
活性污泥运行管理
②培养目的:由于污泥接种量受到运输、来源方面的限制,通常接种的污泥量达不到设计要求,此时还需对污泥进行培养,最终使新建系统的活性污泥量达到设计要求。
③驯化:异步培训法—常用于工业废水(先培养、后驯化)同步培训法—适用于城市污水(同步培养驯化)
①接种污泥接种:将已正常运转的同类污水处理厂(站)的剩余污泥加入到新建的活性污泥处理系 统中。
活性污泥法系统运行工艺
指标
污泥龄 (sludge age 重点
又称“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是指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XV)与每日排放污泥量的比值。
θ_c=XV/∆X
θ_c—污泥龄,d
污泥龄是影响活性污泥处理效果的重要参数
ΔX — 曝气池每日增长的活性污泥量,kg/d
污泥龄的长短与曝气池内活性微生物的组成、优势菌属及其生态系统相关。
污泥负荷
重量负荷
Ns=(QS0)/XV
Q-废水的处理量,m3/d V-曝气池有效容积,m3;S0-进水BOD浓度kg/m3;x-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gMLSS/L
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BOD量;单位为kgBOD/(kgMLSS·d) 。
容积负荷
Nv=(QS0)/V
曝气池单位有效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BOD量; 单位为kgBOD/(m3·d)。
意义
反应了污水处理系统有机污染物量与活性污泥量的关系,是影响有机污染物降解、活性污泥增长的重要因素,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设计、运行的主要指标。
污泥负荷值较低:降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污泥增长的速度,增大曝气池的容积,增加建设投资,但出水水质能确保达标。
污泥负荷值较高。加快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与污泥增长的速度,减少曝气池的容积,降低建设投资,但出水水质难于达标。
运行方式
传统推流式
底物浓度在进口端最高,沿池长逐渐降低,池出口端最低
存在的问题:易受冲击负荷影响,适应水质、水量变化的能力差; 供、需氧速率不均衡。
解决方法
b) 渐减曝气法
解决的问题:改变传统推流式活性污泥法供、需氧速率不平衡现象。
采取的措施:供氧采用渐减曝气方式。
优点:节省能耗,提高处理效率
c)吸附再生法(记工艺流程图)
遇到的新问题:回流污泥丧失了活性,其去除污水中的BOD5的能力下降。
解决方法:回流污泥与入流污水混合前对回流污泥进行充分预曝气,恢复活性污泥的活性。
优点:1)吸附池及再生池容积较小;2)吸附再生法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
缺点:吸附接触时间短,限制了有机物的充分降解,处理效果低于传统法。
工艺流程图
a) 阶段曝气法
解决的问题:改变传统推流式曝气池前端污泥负荷高。
采取的措施:污水采取分段多点进水方式。
优点:节省能耗,提高处理效率,耐冲击负荷。
d)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曝气池完成这五项工作
优点
工艺系统组成简单,曝气池兼具二沉池的功能,无污泥回流设备;
耐冲击负荷(完全混合都耐),一般情况下,无需设置调节池;
出水水质优于连续流(属于间歇式);
活性污泥在一个运行周期内,经过不同的运行环境条件,污泥沉降性能好,SVI值较低,能有效防止丝状菌的膨胀;
该工艺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易于维护管理。
属于“注水—反应—排水”类型反应器。流态上属于完全混合。(各个部位浓度一样)从污水流入到待机结束构成一个周期。所有处理过程都是在同一设有曝气或搅拌装置的反应器内依次进行。
工艺流程图
e)氧化沟
定义:是活性污泥法的变形工艺,一般不需要初沉池,并且通常采用延迟曝气,其曝气池呈封闭的沟渠形,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因此被称为“氧化沟”或“氧化渠”,又称“连续循环曝气池”。
流程图
爆气设备
作用
充氧;搅拌、混合。防止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沉淀
分类
a) 鼓风曝气
空气过滤器:改善整个曝气系统的运行状态,防止灰尘进入扩散器内部造成阻塞。
鼓风机:供应所需的空气量,满足生化反应所需的氧量并能保持混合液悬浮固体悬浮。
空气输配管系统:风压要满足克服管道系统和扩散器磨阻损失以及扩散器上部的水压。
扩散器:将空气分散成不同尺寸的气泡。根据分散气泡的大小,扩散器可分为:微气泡扩散器、小气泡扩散器、中气泡扩散器、大气泡扩散器、剪切分散空气曝气器。
b) 机械曝气
机械曝气通过安装在池面的机械曝气设备(表面曝气器)来实现,在动力的驱
动下进行转动。
功能
1)向混合液供氧;
2)使混合液中有机污染物、活性污泥、溶解氧三者充分混合、接触;
3)推动水流,使水流不低于0.25m/s的速度沿池长循环流动。
·横轴曝气设备(横轴在氧化沟中用(曝气设备:转刷转盘));
竖轴曝气设备
定义
是采用人工强制曝气,使活性污泥均匀分散地悬浮在曝气池中,并与污水、氧充分接触,从而降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