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Coggle requires JavaScript to display documents.
6-4 行政環境系絡與 比較行政 - Coggle Diagram
6-4
行政環境系絡與
比較行政
壹、行政環境系絡
一、自然環境因素
地理位置、地形、地勢、
土壤、氣候、物產、人種等狀況。
二、文化環境因素
(一)意義
如意識形態、價值觀念、
風俗習慣、典章制度、器物等
(二)內涵
1.典章制度:
社會文化的主體,
如法令規章
2.技藝知識:
物質文化的主體,
如機械、房屋、建築等
3.行政文化:
機關公務員和民眾對行政體系及運作所具有的理念
三、社會環境因素
(一)社會因素要項:
人口結構、教育程度、
社會集會結社狀況、社會階級流動狀況、
社會風氣狀況
(二)社會變遷對現代人的影響
快速變遷造成民眾徬徨失措、居無定所、
犯罪增加等
四、經濟環境因素
(一)經濟活動因素要項
1.
工商農漁牧、財政金融發展、國際貿易等發展狀況,
社會福利及衛生醫療設施的發展,國民所得水準及分配狀況。
2.前1/5與後1/5所得者的平均所得,相比的倍數越高,
稱為
顧志耐係數
,則顯貧富不均的現象嚴重。
(二)行政對經濟問題的努力方向
1.科學化的行政
2.社會化的行政
3.專業化的行政
4.企業化的行政
5.民主化的行政
五、科技環境因素
(一)科技的涵義
科學(Science)
與技藝(Technology)的簡稱
1.「科學」- 有計畫的研究,
過程乃是動態性及回饋性的,
知識既是漸進的、又是蛻變的。
2.「技藝」- 為適應生存環境、解決生活問題,
製造或使用的工具、設備、方法、技能。
(二)對行政的衝擊與影響
專家為主體的「技術官僚」或稱「技術統治」,
用科學知識來證明在行政體系的專業正當性「技術官僚心態」
六、政治環境因素
(一)意涵與類別
1.意涵
2.類別
(1)偏狹性政治文化:如非洲南美洲的部落社會
(2)臣屬性政治文化:如君主專制時代「中國政治文化」
(3)參與性政治文化:如英、美等國家
(二)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不同,行政系統運作方式會有所差異
(三)政治社會化
政治系統內的成員,透過各種機制,
如家庭、學校、社團、大眾傳播媒體、政治活動等
學習到政治符號、政治制度、政治意識等。
七、法律環境因素
(一)內涵
1.三大類
(1)狹義的法律:普通的法律
(2)廣義的法律:各種成文法
(3)最廣義的法律:各種成文法與不成文法
2.法律位階分類
(1)高於普通法律的法律:憲法
(2)等於普通法律的法律:法、律、通例、通則、緊急命令
(3)低於普通法律的法律:1.法規性命令、2.地方自治法規
(二)社會立法時代的行政
1.國家發律發展三階段
(1)恐怖法時代
(2)自由法時代
(3)社會立法時代
2.
社會立法時代
的基本精神「社會法律化」
(1)政府應負起推動社會福利之責任
(2)由消極的依法行政趨向積極的社會行政
委任立法造成
「私法之公法化」
,即社會法律化
3.社會立法時代特徵
(1)由所有權絕對自由趨向「所有權包括義務」
(2)
由契約自由趨向「契約的限制」
個人之自由訂約趨向「團體之契約」
形式的契約趨向「契約內容的限制」
(3)由過失責任趨向「無過失責任」
4.社會立法時代的公法發展趨向
(1)憲法-主權觀念趨向公務觀念:
為民服務,使國家成為「福利的國家」
(2)刑法-消極的罪刑法定主義趨向
積極的特別預防主義的教育刑觀念
八、國際環境因素
1.地球村、全球化
2.國際性政經組織
WTO(世界貿易組織)
APEC(亞太經合會)
G7
(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加拿大)
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金磚四國」
(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
貳、行政未來環境系絡與趨勢
一、人類未來環境趨勢
(一)未來的變遷趨勢與行政問題
1.邁向資訊社會
2.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1)離大量化,即小量或小型化
(2)分權化
(3)分散化
(4)多樣化
(5)異質化
(二)耐思比(J. Naisbii)的看法
1.從工業社會到
資訊社會
2.從強制科技到高科技
3.從國家經濟到
世界經濟
4.從短期到
長期
5.權力從集中到
分散
6.從公共救助到
自助
7.從間接代議到
直接參與民主
8.從階層結構到
網狀結構
9.從北到南的世界重心轉移
10.從非此即彼的單選到
多元化的複選
(三)托佛勒(Alvin Toffler)的看法
著書《第三波》
人類社會已通過第一波文明(農業社會),
由第二波(工業時代)邁向第三波(資訊時代)
(四)後工業社會的特徵
1.以勞務(服務)為基礎
2.以知識生產與資料處理為重心
3.資訊>天賦、體力或能源
4.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智力之爭)
5.「資訊」與「知識」的交換
(五)「知識驅動時代」的各種新趨勢
1.地理疆界區隔界線趨於消失 - 全球化
2.無形資產與有形資產區隔界線趨於消失 - 虛擬及流動化
3.職場與家庭區隔界線趨於消失 - 無空間化
4.白晝與夜間工作區隔界線趨於消失 - 無時間化
5.雇主與員工區隔界線趨於消失 - 伙伴化
6.學習與工作區隔界線趨於消失 - 學習工作一體化
7.營利與非營利事業區隔界線趨於消失 - 社會公民化
8.不確定性及互動、互賴姓增加
二、未來行政環境與發展趨勢
(一)瓦爾多(Waldo)看法
1.政府面臨的問題
貧富國家
「不」
平衡
2.
《公共行政的事業》一書中
提出十四個要點
(二)行政運作「國際化」議題
1.全球化
2.分權化
3.公民社會 - 民眾對治理過程的參與
4.專業主義
參、比較行政
一、比較行政內涵
(一)意義 - 亦稱
「行政生態學」
比較各國行政方式、現象、環境與背景的學問
二、開發中國家(稜柱社會)的行政官僚組織
(一)開發中國家行政生態的特質
1.各政治菁英有致力於「發展」的心願
2.社會高度依賴公共部門的領導
3.社會遭遇初期或實際的政治不穩定
4.現代菁英與傳統菁英之間存有差距
5.各項政治面貌的發展不平衡
(二)開發中國家的行政文化特質
1.權威主義:
統治與服從,官僚特權、重官輕民
2.家族主義:
將公家機關視為家庭型態,造成公私不分
3.因緣主義:強調人與人間的血緣、地緣等特殊且排他的關係
,
造成人事制度不公平
4.形式主義:
重視形式,不在乎實質效果
5.人情主義:重視人情紐帶關係
,輕視職務關係。
6.通才主義:
「官大學為大」,沒有專業分工
7.特權主義:
為特權與權益,造成官僚間的惡性競爭
8.官運主義:
不關心能力強弱,只看官位與官運
(三)稜柱社會的財務行政
1.納貢式的稅收:(1)窮困;(2)逃稅;(3)轉嫁
2.恩寵式的預算:(1)官僚化的分配;(2)擅用稅收;(3)積存留用
3.捐贈式給付:(1)造假帳;(2)形式化的稽核;(3)高度浪費
(四)稜柱社會的行政行為
1.重疊性
2.異質性
3.形式主義
4.貪污腐化
三、已開發國家(繞射社會)
的行政官僚組織
(一)饒社社會意義:
指世界上已開發國家而言之工業社會
(二)已開發國家的行政特質
1.理性主義:
解決問題依據科學知識,客觀、獨立超然、中立
2.功績主義:
強調以個人能力、資格、績效等客觀因素,作為評量標準
3.相對主義:
(1)沒有永遠性、不變性、固定性的價值,政治決定多樣化。
(2)脫離絕對主義與教條主義,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強
4.冒險主義:
勇於嘗試、突破現狀,追求更佳的選擇
5.事實取向主義:
(1)追求客觀事實
(2)說服人民時,借重客觀事實
6.中立主義:
行政中立
(三)已開發國家的行政類型
1.公民文化的行政系統
(1)代表國家:英(貴族制)、美(民主制)
(2)英國官僚制度特色:分權化、貴族化
(3)美國官僚制度特色:民主化、分權化、政治化、專業化
2.古典內涵的行政
(1)代表國家:法、德
(2)法國官僚制度特色:走向中央集權、公務員受適當保障、官職與工作無密切配合、公務員自成體系、公務員地位崇高
(3)德國官僚制度特色:統一法制分權管理、公務員忠誠奉獻與效率、
基爾特(Guild)職業制度精神
、憲法規定人民任公職機會均等
3.邁向現代化的行政
(1)代表國家-日本
(2)行政特質:貴族傾向(東大畢業生居多)、公務員熱中於政治參與、
高度群體(團體)意識
、文官退休年齡早